您的位置: 首页>民族体育>最酷运动 > 详细页面

佤族木鼓舞和甩发舞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韦晓康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2日 浏览量:

  佤族有“司岗里”的传说,“司岗”即石洞,“里”是出来,即人类很早从石洞里出来,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阿佤山就是这个石洞,即佤族人的发祥地。佤族把它视为圣地,佤族先民的原始舞蹈就在距离阿佤山中心地区不远的沧源崖画产生,崖画中有很多很多原始舞蹈图。佤族的体育表演类节目主要以木鼓、铜鼓为核心。“木鼓”被佤族人看做神器,铜鼓是乐器之母。佤族的青年男女在木鼓和铜鼓的演奏下,激情四射地跳着舞,姑娘的头发也随着有力的舞步有节奏的甩动,“甩发舞”就这样诞生了。“木鼓舞”和“甩发舞”由于它的激情、豪放,被认为最能代表佤族人民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男子的强悍和女子的温柔。

  木鼓的传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相传在女子领导人类的时候,原始的佤族居民居住在原始森林里,一天夜里猛兽来袭击当地的村民,寨子里的女首领情急之下,灵机一动,敲起了身边的空心古树,竟然发出“咚咚咚”的响声,响声不仅惊醒了村里的人们,都赶来相助,同时也吓走了野兽。后来那棵空心古树就成了佤族头领施号传令、组织社会活动的重要器具。空心古树枯烂后,佤族人模仿着试制这种木鼓,但制出的木鼓敲不响。一天,一个男人发现他的妻子拍打肚子时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很象鼓声,于是从中得到启示,他模仿女性的生殖器做成了第一个木鼓。

  当然在佤山有关的木鼓的传说还有许多其它的版本。又传,佤族祖先居住在门高西爷时,有一天,天神来看望人们,临走前他走到一截空心的花桃木旁边,用手杖敲了敲那截树木说:“牛血可以镇住一切妖魔鬼怪,用牛血祭奠它,好好地把它收藏起来,等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你们只要敲响它我就可以听到,然后我就派梅依吉去帮助你们。”从此,佤族祖先艾佤照着天神说的去做,他带领人们剽了一头牛,用牛血祭了那棵花桃木,后来人们就仿照此树学着造木鼓。还有传说:有一个佤族部落头人为寻找谷种,走了九十九天的路,翻越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到了另一个部落,买了一袋谷种,回去分给全村人种植。谷种播种后,等了一年又一年,就是不见种子发芽,头人又派了大儿子去买谷种,异族部落头人对他说:你们种的谷子不会发芽,是因为你们不敬“谷魂”。今后你们必须每年砍一个木鼓,安置在木鼓房,收割时再猎一个人头,剽牛祭谷魂。头人儿子带着新买的谷种回去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头人。播种后头人组织人制作了一个“木鼓”,第十天谷子发芽了,又组织了剽牛,收割时砍人头祭了谷魂。全部落人围着“木鼓”唱歌、跳舞庆贺丰收,从此,木鼓祭祀活动流传了下来。可见,佤族猎头祭祀的一系列活动,几乎是围绕着木鼓进行的,木鼓事实上成了猎头祭祀活动的中心,在这些祭祀活动里木鼓的通神、祀神、娱神的一种重要器物。“木鼓舞”参加人数不限,一般都在七、八十人以上。木鼓舞需要四根藤条,参加者的站位跟拔河一样,藤条两边各占一排,一共排八行。巫师在前领唱,众人跟着拍子前脚先抬起然后重重落下,身体前俯后仰;合唱时需要用力拉绳子,身体向后仰,腿向前伸。

  “甩发舞”主要在佤族妇女中比较流行。佤族的妇女以长发为美,从小就留长发。“甩发舞”可以有两人和多人两种表演形式,但人数必须为偶数。跳舞时没有乐器伴奏,需要舞者自唱自跳。服饰以黑、红色为主色调,简洁大方,配以银头箍、各色珠链、大圈耳环、银手镯等。舞者拉手围成圈,在唱完一段时双手拉紧,身子后仰,动作以上步、退步、左右移步配合上身前后俯仰、左右躬曲,然后前后左右用力甩长发,通过“甩发”展现佤族女子喜爱蓄留长发并时常在竹楼阳台洗发、甩发、梳发的场景和爱干净、爱美的习惯,通过甩发展现佤族姑娘美丽善良、勤劳豪放的品格。甩发要求甩得像火焰升腾,似瀑布飞溅,充满阿佤人特有的活力。整个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潇洒,展现了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古时的阿佤山有一对恩爱情侣,男的叫岩奇,女的叫叶带。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由于在竹林里钻来钻去,叶带的长发粘满了密密麻麻蜘蛛网,他们回到寨里,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无论是用水洗还是其他方式,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水槽下冲洗,不断地甩干了头发,终于把蜘蛛网全部除尽。叶带根据自己甩头发的体验,与姑娘们相约着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近数十年来,甩发舞与木鼓舞、象脚鼓舞、铓锣舞等创编为民族健身操在一起跳,使“甩发”也成了佤族健身操的标志性动作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