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文政策 > 详细页面

全面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丁文楼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8日 浏览量:

  语言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语言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中。语言战略把语言能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代表,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目标的整体实施。200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施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其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对外交流等领域的战略意义日益彰显。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全面提升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关键时期,其重点是农村和民族地区。因此,聚焦国家战略,向农村和民族地区攻坚,向社会应用推进,向现代治理转型,向国际领域拓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战略目标和要求。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丰富内涵与新时期国家语言战略的核心理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经验的总结与结晶。它向世人昭示了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文化纽带;它明确了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受到法律保护,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它规定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促进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该法提出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出版及其公共服务行业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该法明确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等等。这些都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其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已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轨道,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语言战略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国家语言战略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把这一要求写入党章,这是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五个认同”的新时代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我国地域辽阔,有13亿多人口,语言使用情况复杂:汉语有八大方言,且方言之间差别很大;50多个少数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其中有21个民族使用24种文字。如果没有一种全社会各民族广泛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会严重影响不同语言区域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具、是民族团结的感情纽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责任,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互敬互助,团结共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是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举措。

  2、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文化强国。201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继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规范化是指全社会遵照国家颁布的各项语言文字使用标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标准化是指国家研究制定并颁布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要素的要求,以及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循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和标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网络用语、新词、生造字不断涌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更显紧迫和必要。它是推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保证社会高效运转,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2016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核心指导思想是语言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发展要求。“十三五”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实现国家语言能力与综合国力相适应。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国家要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保证高效运转,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交际,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语言是促进社会形态繁荣发展的桥梁,是促进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在信息时代,要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保证社会高效运转,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必然要求。

  4、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多元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国家珍贵的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新时期我国的语言国策。第一,“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就是传承、弘扬中华多元文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各民族语言文字承载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因此,“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第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17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该民族的历史。因此,毎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深厚的感情。民族平等自然包括语言文字平等,民族语言文字受到保护和尊重,是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5、开展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华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汉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实现中外交流的重要工具,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汉语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迎来了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为提升在世界语言文字领域的话语权,在借鉴英、法等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自2004年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机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二、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

  1、少数民族学汉语用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已成为历史传统。汉族学习吸取了少数民族许许多多的东西,丰富发展了汉语言文化。由于汉族人口多,文化典籍丰富,生产技术发达,教育水平较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学汉语、用汉字蔚然成风。历史上,少数民族欣赏汉文化,推崇儒学,开展汉语文教育,兼通汉语者辈出。因此,在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顺民心、合民意之举。

  2、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首先,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已通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书同文”是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是几千年以来中华大一统的历史纽带、国家政通人和的重要保证;其次,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国家的代表,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根,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记录、传承着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能实现“五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

  3、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感情交流的纽带。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尤其在广大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多有本民族的语言,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因此,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是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4、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首先,汉语文资料信息量大,现代科技知识丰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知识体系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汉语文。因此,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水平已成为衡量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汉语教学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内容。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汉语教学提出了明确标准和更高要求。其次,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和中小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造就千百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拔尖创新双语人才的必由之路。其三,政府为持续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促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5、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语言教育扶贫。语言经济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语言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着就业的机会和收入的水平。对少数民族群众来说,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如果掌握了国家通用语,就能沟通信息,掌握科技知识,个人就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普及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便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引进,便于经贸信息的内外传播,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学者对广西14个地级市2011至2015年普通话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发现,当普通话普及率高于60%后,对经济发展就业有显著的正面效应。2015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70%以上,普通话已经成为推动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和动力源。

  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已经关注到语言扶贫的作用。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结合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提升教师、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快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将语言因素在扶贫脱贫方略中的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路径

  1、大力推进双语教育。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方针,“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大力实施的民族语和汉语相结合的双语教育体制,以“民汉兼通”为基本目标,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2017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了3年-5年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全覆盖,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其他民族地区的情况大体相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培养大批合格的双语教师,编写适用教材。

  2、内地办学。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国家加快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大批“民汉兼通”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为西藏学生建立了“内地西藏班”项目。截至2015年,内地西藏班累计为西藏培养经济社会建设各类人才32116人,其中大学生15159人、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4840人、中等专科学校毕业生6870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247人;截至2018年,内地西藏班累计招生11万人。自2000年以来,国家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截至2018年3月,内地新疆高中班经过11次扩招,已招生17届,累积招生9.01万人。内地办学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3、通过扶贫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与普及。在扶贫脱贫工作中,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5月2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并介绍了语言扶贫的具体举措:一是把推广普通话纳入扶贫攻坚,把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绩效考核;二是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了“学前学好普通话”项目;三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村和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出版教材《普通话1000句》;四是在第2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中,在11个西部省区对30个国家级扶贫县给予重要支持。

  贵州省是个多民族地区,针对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语言交流困难而导致脱贫致富受阻的情况,贵州省民宗委、教育厅等7部门于2018年联合印发《贵州省少数民族群众汉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省100余万存在汉语言障碍群众培训全覆盖,基本扫除劳动力的汉语言障碍,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以县为单位,到2018年底建立汉语障碍群体信息台账并完成本地区培训任务的30%,到2019年底完成培训任务的75%,到2020年底完成培训任务的100% ”。

  4、通过广播、电视、远程课堂、报刊及网络等媒体推行和普及国家通用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覆盖面大、影响深远,城市、边远农牧区、机关、学校等各部门都可以收看,便捷高效,且规范、标准,受众广泛,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据学者对新疆锡伯族国家通用语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被调查者中有51.6%的人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学习国家通用语。

  四、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汉语方言不对立。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汉语有八大方言,这些方言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多姿多彩的方言文化艺术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普通话不能代替方言而存在。要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文字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正如国家语委原主任许嘉璐所说:“推广普通话,促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这是贯彻多样化原则。”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首先,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无论在行政、司法、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电信等领域,还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都得到广泛使用。其次,国家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进和改革文字,以利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三,在民族教育中“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实施以“民汉兼通为基本目标的双语教育”,国家采取措施,为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其四,“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被列为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做了大量工作。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党的语言文字政策是立足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切实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两者并行不悖。

  “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国家语言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事业要服务国家战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方言和各民族语言文字,是维护统一、包容多样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对传承、弘扬祖国多元文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关链接]

  全国政协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召开双周座谈会

  2018年10月12日,围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就如何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国家语言服务实力、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个人成长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建言资政。为做好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筹备工作,民进中央、全国政协民宗委就此专题组织调研组,于此前分别赴贵州和广西、新疆的部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部分居民社区、企业,开展调研。

  针对目前部分民族地区、西部边远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尚待提升的情况,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全哲洙建议,要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尽快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要明确普通话从学龄前学起的要求,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从现在开始、从目前的学龄前娃娃抓起,全面普及普通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杨静华提出需要突出义务教育阶段语言教育措施的精准性。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主委李玛琳认为,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注重优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突出各民族长期共同交往、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全国政协民宗委调研组建议,要大力开展“推普脱贫乡村行”活动,为实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打通“最后一公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谢尚果建议组织专家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异,并编进教材,让各民族的普通话培训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普通话水平。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达久木甲提出了多项打通语言“最后一公里”的建议,其中加大民族地区有线无线电视推广力度是首要一条。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牛汝极建议通过系统、高效的教材教法设计,通过家庭、社会、乡村夜校强化推普力度,争取尽快扫除“普通话盲”。

  加快普通话的国内推广、加大中文的国际推广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郑福田代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原第一副主席罗富和发言提出,普通话是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产物,是宪法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规范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是宪法赋予的责任,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廉维亮)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