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达斡尔族 > 详细页面

达斡尔族摄影师思勤:时代、人民、文化,赋予我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浏览量:

思勤给观众签名留念。

思勤新闻摄影回顾展现场。

思勤摄影代表作《猎民新村》。

  思勤,原名郭林山,黑龙江省讷河人,达斡尔族摄影家。自1947年到新创刊的《内蒙古日报》工作,在几十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中,他历任摄影记者、记者部副主任、摄影部主任、摄影美术部主任,先后当选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和第三届常务理事、内蒙古分会主席,留下了《驯马》《叫劲》《猎民新村》等代表性摄影作品。

  今年5月,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影像的力量》——思勤新闻摄影回顾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91岁高龄的思勤献出了自己多年珍藏的摄影作品,其中包括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1958年朱德视察包钢建设,1956年乌兰夫和干部群众在大青山参加劳动以及草原英雄小姐妹等140余幅作品。

  “身临其境的直观、纪实、新鲜和生动,这就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民族画报》摄影记者巴义尔观看展览后,由衷地赞叹道。

  在思勤的镜头下,时光仿佛倒流了,照片里的人物清晰如昨: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时神情庄重的周恩来;在欢腾的包钢工人中挥舞着礼帽的朱德;在丰收的呼和浩特市郊西菜园蔬菜基地,与农民在一起的贺龙;锄头撂在脚边,席地而坐与土默特蒙古族老农促膝交谈的乌兰夫;“成吉思汗灵柩回迁”组照中领导干部、达尔扈特牧民、僧众面色庄重、神圣;鄂伦春旗成立大会上,鄂伦春族猎民敬献给上级代表团的心爱礼物——小狍仔;敖鲁古雅猎民新村的木刻楞前准备冬季迁徙的使鹿鄂温克族猎民和驯鹿,透着忙碌中的宁静;嫩江上的达斡尔族放排人、制作大轱辘车的达斡尔族工匠;“蒙古包托儿所”里坐在老爷爷怀里的幼童和吃着奶豆腐的小妹妹……这些珍贵的照片见证了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价值和文献性不言而喻。

  巴义尔说:“今天看思勤先生的作品,让我感到‘时光’这个完全不受控制的‘魔力动体’,在摄影面前似乎无计可施。包钢的钢花每天在闪,但周恩来的剪彩画面让钢花永恒;达斡尔族人的放排早已成为历史,呼和浩特火车站也不知翻建了几次,龙梅、玉荣身旁的人们安在?时光磨掉了许多事和人,没有时光隧道可以重现他们。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便是摄影。时间产生价值,距今越久,作品的意义就越大。”

  “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思勤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谈到名为《历史的瞬间》的那次拍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但思勤一直记忆犹新——1959年10月,周恩来到包头视察草原钢城的建设。“总理不停地向人们招手致意,当他紧握着第一代蒙古族炼钢工人呼尔勒宝音的手,关切地询问矿山的环境、设备和工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时,我连续拍了几张。当时只顾抢镜头,我边拍照边后退,闪光灯突然不曝光,太遗憾了。”思勤说。

  2000年,为了参加摄影展,思勤从一包资料中找到了那张感光不足的底片。当底片被冲洗放大后,他惊奇地发现了那张照片的魅力!

  回忆起采访鄂伦春旗成立大会的情景,思勤说:“1951年时,去鄂伦春旗的路时有时无。我们借了架马车就出发了。路上的几天,可真是风餐露宿。回来时,我一个人赶车,车上装了一截木头,以便下坡时压车用,等于刹车闸了。”思勤的笑容里,有着奋斗过的欣慰。

  一路走来,思勤经历着艰辛,也收获着美满。他的作品《猎获》《驯马》《历史的瞬间》《八月的草原》《山里人大饱眼福》《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德胜沟石门》《秋实》《篝火》《古树幼苗》《叫劲》《猎民新村》《酣睡》《烟腾霞蔚映山村》等,先后刊发在《中国摄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等杂志上。

  “火热的时代,给了我新闻摄影的机遇;伟大的人民,给了我新闻创作的激情;丰富的文化,给了我摄影和创作的平台。”思勤说。

  影像问世至今已过百年,摄影者最大的责任和挑战,是谦卑而仔细地观察发现被拍摄对象的最佳特质,并将之准确地表达出来。广义地讲,任何形式的摄影都是记录。而单纯强调色彩、线条以及过于抽象的表达方式不太适合于新闻和纪录类摄影。新闻摄影是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录和诠释。静止的照片有它们特有的影响力,它们可以被凝视,它们能够被思考,它们做到了瞬间的见证和记录——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60名老艺术家“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思勤是其中唯一的达斡尔族艺术家;2014年,他获得了内蒙古“摄影终身成就奖”;2015年,他又荣获了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杰出贡献者”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