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羌族 > 详细页面

碉楼虽倒,羌族永在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荣德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浏览量:

震前,理县桃坪羌寨的千年碉楼

这是一位热心的游客提供的2007年11月他在阿尔村拍摄的一组村民肖像。“泪眼望桃坪,羌寨可安否?”

地震前萝卜寨村民张文泉一家四世同堂,如今照片中98岁的张福连老人(左二)已在地震中遇难

曾经出现在很多游客相机里的碉楼——摄于震前5个月

这座千年碉楼在地震中楼顶倒塌,修复后是否还会重现原来的雄伟?

“释比”是羌族对宗教仪式执行者的尊称,汉语称之为“端公”,是羌族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释比头戴的猴皮帽和手中的羊皮鼓现在已成为珍贵的民族文物

萝卜寨村民一家震后的晚餐 陈鼎波/摄

碉楼虽倒,羌族永在。震后的桃坪寨,老人的表情还是如此安详

萝卜寨的杨芝群抱着刚出生3个月的婴儿在自建的地震棚前

阿尔村劫后重逢的羌族小朋友 逯君/提供

背架

背水桶

玉米推槽

油灯

  发生8.0级大地震的汶川等地是我国羌族聚居地,北川、汶川、茂县、理县、松潘等这些我们不时能从媒体看到或听到的地震重灾区,聚居着近16万羌族群众,占羌族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更是有近10万羌族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56.7%。这里的羌族同胞在震后不仅遭受着家毁人亡的悲痛,祖祖辈辈传承的文化遗产也在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震后,中外各界人士对中国灾区倾注了无限关爱。

  “疼痛都是在记忆完整表达之后,才肯消退”。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家民委主办、国家民委文宣司和中国民族博物馆承办,将于6月14日至3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推出《万从一心托起明天——四川地震灾区羌族的明天》。

  展览将通过“美丽记忆”、“山崩地裂”、“托起明天”3部分,展出羌族生产生活用具和服饰等方面的实物100余件,有关羌族文化的图片资料及记者从抗震救灾前线拍摄的新闻图片300余幅,以及地震发生以前羌族的珍贵纪录片。此外,还将特别展出从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抢救出来的包括西汉双耳陶罐在内的珍贵历史文物15件,以及从倒塌的羌族萝卜寨废墟中搜寻而来的18件受损民族文物。

  届时,在大地震中幸存的汶川县阿尔村羌族“释比”和民间艺术传承人也将来到展览现场,为人们敲响沉重的羊皮鼓,吹起哀恸的羌笛,一同悼念罹难的同胞。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大都已经习惯于在高呼保护的同时目送它们的消逝,但此次地震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族群及其文化整体消失的恐惧。该展将唤起全社会关注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延续、传承,为灾后羌族家园和羌族文化的重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