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京族文化保护结硕果:悠扬独弦琴 传承五百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赵琳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9日 浏览量:

  京族的语言、文字、诗歌、乐器、民俗、建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京族三岛”,京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二十年前不是这样的。到2000年,认识京族文字——‘喃字’的老人大都先后去世了,真正认得、讲得、懂得喃字的人是个位数。”花了16年、走访收集了2450多首京族民歌的广西防城港市京族退休干部苏维芳向记者介绍。

  京族是我国的海洋性少数民族,也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507年前,京族人先祖追逐鱼群来到“京族三岛”,见这里风景秀丽,附近海域海产丰富,就住了下来。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京族不到3万人。现在,京族主要聚居在防城港东兴市,近1万人仍定居于“京族三岛”。

  “其实,‘京族三岛’只是沿袭的称呼,因为巫头、万尾、山心三个岛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建设连成一片,并修建防浪海堤与陆地相连,增加了6000多亩土地,同时引进淡水,京族群众从此告别了不能大量生产粮食的历史。”东兴市市长陈建林告诉记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东兴加快了开发开放的步伐。利用毗邻越南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京族百姓大做对越贸易;通过设立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百姓养虾养鱼养螺养蚝。2017年,京族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8万多元,成为广西最富裕的少数民族。

  “生活日渐殷实之后,京族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京族文化传统。中央、自治区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京族文化艺术申遗工作。”东兴市委书记周世军说,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京族“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京族还分别成功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县级8项。

广西京族青年赵霞用独弦琴演奏京族民歌《过桥风吹》。记者 刘华新摄

  在京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记者遇到63岁的独弦琴艺术家苏春发和32岁的讲解员赵霞。“我5岁跟叔叔学独弦琴,11岁拜姑丈为师,1991年以来,我亲手教出来的学生已有300多人。”今年5月,苏春发获得国家文旅部颁发的“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京族姑娘赵霞曾参加“京族哈妹组合”,进入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原生态组全国决赛,并荣获团体优秀奖。她左手摇柱,右手拨弦,当场为我们演奏一曲悠扬、委婉的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把京族少男少女的情动心境演绎得非常唯美。

广西东兴市京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展出的京族捕捞传统——高跷捞虾,也就是现在学生们学习的高脚罾。记者 庞革平摄

  难能可贵的是,岛上的东兴市京族学校,非常重视京族文化的传承。“京族语言是必修课,小学3年纪至6年级以及初一到初二阶段,我们每个班每周都有一节京族语言课。”副校长林辉爵是汉族人,娶了京族媳妇,在这个学校工作了23年,对语言教学感触很深:“我们用汉语和京族语进行双语教学,京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还选修独弦琴、高脚罾表演等京族艺术课程,同学们与越南、韩国等国家的教育代表团进行交流时,表现得很有文化自信!”

  三个岛三个村。在万尾村,我们见到了闻名遐迩的京族“哈亭”。“哈亭”,是京族同胞举行“哈节”的地方。京族话的“哈”主指唱歌,兼有“吃”意,数百年来,每年农历六月或八月,这三个村都隆重举办“哈节”,迎送海神、祭祀祈福,入席听“哈”、且歌且舞,一连数天,热闹非凡,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京族民俗文化。

  万尾村的“哈亭”,两根雕龙木柱分立大殿门口两侧,很是气派,汉文化影响清晰可见;祭坛上面,海神像、山神像、民族英雄像肃穆,京族文化彰显传统特征。“这座‘哈亭’到今年已有495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重建,后来又扩建维修多次,柱子上的每一幅对联都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苏春发作为德高望重的族长,也是这座“哈亭”的“亭长”,对京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你看京族学校,591名京族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所收获,或会弹或会唱,或能歌或善舞,新一代有文化的京族人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