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汉族>宗教信仰 > 详细页面

汉民族宗教信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写整理:布拉格 2018年03月27日 阅读量:

  宗教对许多民族基本都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自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民族都有一部分人信奉。无论是何种外来的宗教,其教义与汉族固有的天命观与祖宗崇拜不相矛盾,或改造其某些教义与汉族固有宗教理念相适应,才有可能得到流传。道教虽为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在汉民族历史上,除少数皇室特别崇信某种宗教因而使之获得某些政治特权之外,从没有出现过“国教”。大致而言,儒释道三教,尤其儒道传统,对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力更为显著。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磨灭的深层意识,波及整个东亚地区。

  孔子以外,儒家早期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等。到了汉武帝时代,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借助道家哲学,又以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力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导“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儒学强调教育与道德感化;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操守伦理道德,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注重德政、礼治与人治等。

  在儒学产生以后的两千多年间,经历过多次大的自我更新与演进。先是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演进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儒释道三学并立与交融互鉴,演进为宋明时期的理学;随后又经过总结和吸取理学过于空疏的教训,演进为清朝时期的实学。后又成为和谐理念的历史源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在发展过程中,还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教规及仪式,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道教初创于东汉中叶。当时张陵在鹤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于是道教逐渐形成。后又演生太平道、天师道等数十种宗派。唐宋时期,道教大盛。元代,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在家修持,可以结婚,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信奉全真道的道士则须出家,住观院修持,不婚配,不得食荤腥,其戒律类似佛教徒。道士身穿道袍,头戴古冠巾,足着云履。其宗教活动场所,即供神、诵经、修道的场所,按规模大小分别称为道宫、道观、道院或庙。如山西永乐宫、北京白云观、东岳庙等。进行较大规模诵经、礼拜仪式的场所被称为道场,一般的则称法坛。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道家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提出过“身国同治”“内圣外王”之治国方略。道家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美学、中医药学、军事学、化学、天文学、环境学、政治学和宗教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直接产生于道家实践活动。琴棋书画亦“道法”其意境也。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境界造就了中国艺术追求写意风格的神韵。道家养生又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助力中国功夫尔。

  唐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大力提高了道士地位。蒙元时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七十四岁高龄,自山东西游辗转万里(一说三万五千)里,赴中亚专会成吉思汗,成就“一言止杀”的千古佳话,成吉思汗拜其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之广播奠定了基础。

  道教在形成过程中,还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道教之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及阴阳转化辩证观念,更具前瞻性。而儒道互补,合为为一,显然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家一直主张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其现代意义不言自明。道教在中国中南、西南民族地区颇有影响力;在东亚、东南亚也广泛流传。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剧增,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他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与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为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即“觉者”。佛又称如来、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世尊等。佛教注重人类心灵的感悟与觉醒,道德品质的自我修炼与不断提高。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与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差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相反,佳运若不善加修持,贪嗜无度,也会失却,堕入厄运。大彻大悟,方能活得明白有为。

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