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满族>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满族刺绣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曾慧、赵琦 2017年12月15日 阅读量:

  传统意义上的满族刺绣源于民间,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满族聚集地,属于一种民间手工技艺。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其造型夸张、粗犷、拙朴,色彩艳丽,冷暖对比强烈,构图细腻,情感朴实。

  满族刺绣种类繁多,除了在旗袍、马褂、绣花鞋等民族服装上可以看出满绣的精美工艺和文化内涵以外,满族特有的枕头顶、幔帐套、荷包(含烟袋荷包)、钱搭,均绣有山水、花鸟和诗句等图案,象征富贵福寿,寄托心愿祝福。”

  满族刺绣形成至今,在刺绣技法上表现得多种多样,吸收了中原地区苏绣和鲁绣的细腻针法。根据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来选择。满族刺绣有不同的底布,这些底布的质地决定了刺绣的针法,主要有缎绣、布绣、辫绣、纳纱、编纱、割绣、十字绣、包绣、补绣等。针法方面有平针、倒针、长针、错针、乱针、锁针、盘金、铺绒、挑花等。

  挑花(又叫十字挑花)是满族民间刺绣中广为流传的一种针法。用交叉的十字组成抽象的图案,粗犷简洁,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主要装饰图案,色彩比较单一,后来发展为复杂的十字绣。

图一 民间十字挑花

  时至今日,满族刺绣遗存最多的作品,当属枕顶绣。枕顶绣是被缝在枕头两端的方形绣品,是满族特色的饰品.。满族枕顶绣构图与选材色彩兼用冷暖色调,包括黑、白、蓝、灰、红棕、紫、蓝、黄、绿等,颜色搭配统一适度。满族妇女所选用的底布大多都以色彩鲜艳,明快为主。枕顶绣材料有面料和衬料组成。面料一般为质地柔软的缎子、棉布或网格纱,缎子主要由各种颜色的素缎或织锦缎组成。枕顶绣刺绣工艺的多种技法、选择丝线的颜色与搭配都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技能、审美观念以及不同的艺术效果。颜色冷暖兼容,搭配适度,选色洒脱自如,反映出满族妇女对色彩斑斓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满族枕顶绣所用针法有8种。

  1.平针绣,又称“直针”,是满族枕顶刺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它能准确地表达植物花卉、动物禽兽、人物、器物等。在所有针法中,平针是分布最广、使用范围最大的针法。它的运针方式是起针、落针都在图案的轮廓边缘,针脚排列均匀,线迹平行,不重叠交错,纹样之间的线条靠空出地面来表现。

图二 白缎平针绣富贵纹枕头顶

  2.锁绣,是指锁针针法的环圈纹单元结构,进行锁套连接构成锁链形绣纹为主体,如同链条,故称锁绣,又像辫子,亦称辫子股绣。将这些辫子股盘在织物表面形成色区,便是锁绣。

  3.网绣,又称“格锦”,是用针线的横、直线条组织成网状结构来表现刺绣的图样,用并行线与另一组并行线交叉而成各种形状。首先打好骨骼叉呈小方格,组织好线条再打斜线,仍为边起边落,与直成45°,然后在格内加绣短直线,每个单位纹样均匀、对称呈现出网状效果。

图三 绿缎网绣福寿双全枕头顶

  4.纳纱绣,按“纳”字,如同针线纳鞋底一样的“纳针”方法,在正面和背面构成的线迹纹基本一致。用素纱、罗织物为底料,在每一个经纬交叉点上扣绕一针,构成纹样。满绣不露底是满族女红的典型针法。

图四 红缎几何纹样纳纱绣富贵吉祥枕头顶

  5.拽蜂,是在面料平底上绣制出立体的蝴蝶。由于绣工精细,找不出怎样连接绣制的地方,好像从布地子上拽出来的蜂,“拽蜂”之得名,古代称蝴蝶为蜂。

图五 图六 黑缎拽蜂绣蝴蝶纹样枕头顶

  6.戮纱绣,也叫“穿纱”“纱绣”。以纱织物为底料,用色扣住纱孔即成。绣线在纱网眼间可做长短不同的扣绕纹。因受纱地组织的限制,花形状呈上下左右对称。

  7.拉锁子,也叫“挽针”“打倒籽”“绕绣”。用大小两针各引一线,先针引全线出地面,小针刺出一半,用大针引线绕小针一周,使其成小环。然后引出小针向左压住线环刺下,再由线环右侧刺出一半,用大针引线绕一周,引出小针仍向左,由第一针原眼刺入,固定线环。

图七 黄缎拉锁绣事事如意枕头

  8.画绣,分为“帘绣”与“补花绣”两种。帘绣是在绘好的画面上加绣上一层稀疏的细线,增加一个层次,表面效果似画,似绣。补花绣是在绣好的纹样上加绘局部。

  满族民间刺绣是劳动人民的艺术,根植于民间,来自于生活,通过形象创造,实现人生追求,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思想表达,具有极大的认同和广泛性,是纯真质朴的民间艺术。

参考资料:

1.王焯.满族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满族研究.2009.04:第100页

  2.李慧.晚清满族女性针织服饰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01:

  3.苏明哲,黄侃.牡丹江地区满族刺绣文化研究[J].华章.2012.(22):

  4.曾慧.满族枕顶绣研究———以辽东学院柞蚕丝绸与满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J].2011.

  5.刘荣超.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和意蕴[D].山西大学.2012.06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