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傈僳族>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傈僳族歌舞艺术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苏明奎 2017年12月21日 阅读量:

  傈僳族能歌善舞,喜爱吹、拉、弹、奏乐器,热爱生活,歌舞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他们的民谚所说:“盐,可以一天不吃;歌,不能一天不唱。”可以说,傈僳族是一个以歌为伴走历史的民族,而有歌,常常就伴有舞。他们的歌舞,不仅是为了表达喜、怒、哀、乐,交流思想感情,还为了娱神以及为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教育子孙后代。

  一、民歌

  唱民歌是傈僳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傈僳族民歌无论是长歌大调,或是短歌小调,儿童歌谣,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歌乐。根据民间传说,傈僳族民间歌乐原有七十二种,俗称“七十二调”,流传至今的已不多。按今普遍流行的歌乐体裁和内容,大体可分为木刮、哟依、切哦、拜时、礼俗歌、儿歌等六大类。

  木刮,傈僳语音译,意为“古歌”“古调”或“老人唱的歌”。这是一种叙事歌乐。多在较严肃的集会场合,由一个或两个男性老年歌手领唱,其余男性群起合唱(女性一般不唱古歌)。领唱词至少两句,多者可达10余句,和唱词为一小节歌词。音乐旋律粗犷、激越。这种木刮主要咏唱《创世纪》《生产调》《种瓜调》《打猎调》《牧羊调》《盖房调》《搭桥调》等长歌大调,也可咏唱反映现实生活的短歌。木刮歌乐主要流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和腾冲县、维西县傈僳族聚居区。流行福贡县的“哦来哦秀”歌乐也属这种歌乐。

  哟依,傈僳语音译,即“哼歌”,哼悲欢的歌。这种歌乐吟唱有两种:一种是在严肃的大集会场所对唱,一般由老年人围坐在火塘边,一边饮酒喝茶,一边回忆过去,缅怀往事时吟唱;另一种是青年男女也可以参加吟唱,领唱一句合唱一句,双方一问一答,进行歌唱。由于这种歌乐声调委婉、深沉、感伤,多用来唱生死别离、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

  切哦,傈僳语音译,即撒歌,意为“抒发心底话的歌”。这种歌乐原为男女约会,互相倾诉爱慕之情时低吟的歌乐。现今求亲访友、婚礼、喜庆、节日集会亦歌吟这种歌乐,有领唱,有合唱。这种歌乐广泛流传于怒江州福贡、泸水、兰坪等县,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

  二、乐器

  傈僳族民间器乐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在傈僳族民间音乐中有重要地位。其种类主要有琵琶(刘军摄)、口弦、竹笛、叶笛、葫芦笙(刘军摄)、二胡等。

  竹笛,傈僳族吹管乐器。傈僳族竹笛有横笛与直笛之分。横笛,傈僳话称为“矩列”,竹制作,形制近似于汉族笛子,只是竹管较细,音量大而明亮,节奏感强,常用来与琵琶合奏,或舞蹈伴奏,也用以独奏。

  直笛,傈僳语称之为“迪哩吐”(如图),多用芦苇制作,长约5寸,有4个圆孔,3孔在正面,1孔在背面,音量较小,音色柔和动听,为青年男女抒情和求爱必要的工具。

  叶笛,傈僳族吹奏乐器,是傈僳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乐器。青年人在山野劳动之余,或走在山路上,随手摘一片树叶,两手扶叶或两指(食指和中指)按叶两端置于下唇边,吹气使树叶振动发音,便可随意吹出各种曲调,音色清脆响亮,悠扬婉转,令人神往。一般用于独奏,抒发喜悦、欢快的情绪。

  二胡,傈僳族拉弦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兰坪县境内傈僳族。傈僳族二胡多以竹、木制琴杆,竹筒作音箱。一般取约5寸长的一节龙竹作琴筒(音箱),钻孔插上一根琴杆(大小、长短规格不一,大的如汉族的二胡,小的如京胡),用猪、牛、羊皮或蛇皮蒙面于琴筒的一端,用羊肠制成弦线(今取用金属丝线)、取一根细竹或蔑片作琴弓,马尾作弓弦,涂以松香粉。傈僳族的二胡音量较大,音色浑厚优美,多用于伴奏或独奏。

  三、舞蹈

  傈僳族舞蹈有反映风俗礼仪的,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再现日常生活的,有模拟动物习性的。

  (1)反映风俗礼仪的舞蹈。主要有婚礼舞。婚礼舞主要流行于云南怒江、保山、德宏等地区傈僳族中,是在举行订婚、结婚的喜日仪式跳的一种群体舞。跳时男女分开,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以一定的步伐和有力的跺脚、踏步为拍,有时并列前进,或交叉进行,有时一进一退,互相呼应。其舞步重在脚下功夫,动作简单、重复,但一旦起舞,情动于中,热烈非凡。

德昌傈僳族婚礼上男女青年的“打跳”“蹢脚舞” 胡小平摄影 引自民族画报

  (2)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比如狩猎舞,又称“猎人舞”,主要流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人民中。这种舞蹈主要表现狩猎活动的全过程,中间穿插模拟各种动物习性的舞蹈动作。其舞姿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狩猎者的欢乐喜悦情绪。

  (3)再现日常生活的舞蹈。主要有姑娘舞,傈僳俗称“斯匹罗吾”。系流行于云南怒江、丽江等地傈僳族地区的一种配乐器的民间舞蹈。伴奏乐器有琵琶、二胡、笛子、口弦等。这种舞蹈的突出特点是舞步轻快、灵巧,富于变化,舞姿轻盈优美,生动形象。舞者多为数人,作手拉手或搭肩、撞臂等动作,且歌且舞,情绪欢乐、热烈。

维西傈僳族阿尺木瓜舞表演 老铁供图

  (4)模拟动物习性的舞蹈。傈僳族居住的地区多为森林茂盛的山坡台地,各种飞禽走兽很多。他们又是喜爱狩猎的民族,对各种动物的习性都非常熟悉。因此,他们的舞蹈中模拟动物习性的舞蹈很多。诸如鸟王舞、鸽子喝水舞、猴子扳包谷舞等等。这类舞蹈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动物特征,舞姿生动形象,富于变化,这类舞,只舞不唱,也无乐器伴奏,故俗称为“哑舞”。

参考资料:

  1.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傈僳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51-260页)

  2. 杨宏峰.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傈僳族[M].银川:宁夏民族出版社.(第297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