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达斡尔族>概述 > 详细页面

达斡尔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2018年03月20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达斡尔族共有131992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我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达斡尔族分布。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布特哈方言、齐齐哈尔方言、海拉尔方言和新疆方言四种,各方言之间可以通话交流。达斡尔族在清代主要使用满文,20世纪以后使用汉文、蒙古文,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也使用哈萨克文。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此后,在我国史籍中常以“达呼尔”“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尔”“达糊里” “达胡尔”等音译写法。明末称“达奇鄂尔”,居住于黑龙江上中游地区,即西起石勒喀河流域,东至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和牛满江,北抵外兴安岭,南至大小兴安岭的广阔地区。清天聪年间,为“索伦部”之一部。达斡尔称萨哈尔察部。《清圣祖实录》记载为“打虎儿”。尽管有不同音译写法,指的都是达斡尔。

  学术界对于达斡尔族的族源提出了多种说法,其中契丹后裔说的论证比较多。从达斡尔族的语言词汇、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与契丹族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因此可以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古代契丹人,但这一研究仍需深入探讨、研究。

  17世纪中叶,当沙俄侵略者野蛮入侵时,达斡尔族人民英勇抗击,浴血战斗,谱写了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篇章。在清朝时期,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承担了应征参战、戍边、巡逻边境、驻守卡伦(哨所)等项职责,为守卫祖国北部边疆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重要贡献。在20世纪上半叶,达斡尔族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达斡尔族组织和参加革命武装,建立人民政权。达斡尔族将士还参加辽沈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的建立,为达斡尔族的发展开辟了阳关大道。

  三、经济生活

  由于居住在大山草原和江河流域,达斡尔人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不仅从事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还从事以获得奶、肉、役畜为目的的定居畜牧业,从事获得各种野生皮毛、肉类的狩猎业,从事改善饮食生活的渔业、采集业,并且从事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放排业、运输业、烧炭业、大轱辘车制造业,形成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各业相互促进,适于对外交换的比较优化的产业结构。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达斡尔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崇信多神,对这些神灵祭祀,一般分成两类,即家神和野神。

  家神是在家里平时祭奉的,有氏族(哈勒莫昆)神、父神、母神等祖神。野神包括自然界的诸神和野生禽兽成灵精的神。自然界的诸神,包括天神(腾格里巴日肯)、地神(嘎吉热巴日肯)、土神(巴拉格巴日肯)、河神(比里格巴日肯)、水神(巴彦巴日肯)、木神(道比巴日肯)、山神(敖里巴日肯)等。

  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习俗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生活在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北方寒冷地区,加上从事猎业生产,历史上达斡尔人主要用狍皮做服装。达斡尔人用狍皮做不同季节穿的长袍、帽、靴、套腿、手套等,也用其他兽皮、羊皮做衣袍等。17世纪中叶南迁嫩江流域以后,穿布制的单衣、棉衣的多了起来,不但妇女用布料制作衣袍,而且男人穿布制服装的也不断增多。

  达斡尔族历史上从事农、牧、渔、猎业等多种经营,饮食来源于多业生产,形成了品味多样的饮食文化。在达斡尔族饮食中留有古老的烹饪野生菜果、兽禽肉、鱼类的饮食习俗,又具有以米面为主、肉乳蔬菜为副的农牧文化特色的饮食习俗。这在我国各民族当中,是很有独特的。达斡尔族饮食可分为主食、副食、饮料和零食几个方面。主食主要有米、面。副食有肉、牛奶、蔬菜、苏子等,还有各种蔬菜,如豆角、土豆、白菜、茄子等。饮料主要有牛奶、茶、酒、野果粉等。零食主要有野果和瓜类。

  达斡尔族很早以来就定居生活,傍江河建立村落,建筑土木结构的住房。达斡尔人建村最讲究的就是选择在江河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靠近江河便于人畜饮水和捕鱼、割柳条。靠近江河,村子的附近可有很宽阔的牧场,便于放牧。达斡尔人还认为傍水居住有益于健康。达斡尔族村落占地比较宽阔,各家的住房东西成趟,每座住的左右、前后相隔很大距离,中间开辟有园田、院落。村中以东西为干线形成纵横的车马道路,通向村外。整个村落的设置规整有序,呈现出和谐兴旺的景象。达斡尔族以家庭为单位建房居住。住房均坐北朝南,有住房建得不是正南正北,需稍偏一点的说道。传统的住房多为三间房和两间房,也有少数五间房,以西屋为贵。

  过去达斡尔族的交通工具陆地是骑马、驾木制大轮车;水上用独木舟和小木筏子;雪地上使用雪橇。外出远行骑马赶路,走村串亲驾大轮车,远征出猎、伐木放排、长途运输、拉庄稼和烧柴都用大轮车。木制大轮车最适应在山区、沼泽地使用。一般达斡尔族家庭都饲养乘马,至今逢年过节还举行赛马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铁路、公路事业的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小四轮拖拉机得到广泛使用。现在汽车越来越多。

  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男女婚事由父母包办,礼聘之俗已出现,但买卖婚姻的性质尚不严重。一般不拿儿女做交易,按达斡尔族的婚俗,男方所纳的彩礼,除了留一头乳牛(以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外,全部都给女儿结婚时带走,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给女儿陪送衣物。达斡尔族的传统婚俗类型有指腹为婚、娃娃婚、童养媳婚、入赘婚和成年婚。

  达斡尔族有春节(阿涅节)、抹灰节、洁身祭、二月二、依尔登、斡米南、库木勒玛日拜、药泉会、端午节、多由抬克、敖包沃贝、千灯节、腊八节等13个节日。达斡尔族的一些节日来源于汉族,如春节、二月二、端午节、腊八节等;一些节日则与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民族同庆,如敖包沃贝。历史上,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其宗教节日洁身祭、依尔登和斡米南古老而又具特色。

  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有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英雄史诗、舞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最具影响的传说是《少郎与岱夫》,英雄史诗有两部,即《阿尔坦噶勒布》和《绰凯莫日根》。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山歌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歌词见景生情,即兴填词。如《心上人》、《山乡》、《摇篮》等。舞蹈达斡尔语叫“鲁日格勒”,汉译“燃烧或兴盛”,可能是围着篝火狂舞而得名。一般是两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达到高潮时,多人下场齐舞,舞姿表现出:“斗熊”、“鹰飞”、“划桨”、“提水”等意义。

参考资料:

  1.毅松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达斡尔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