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中华民族>羌族>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羌族碉楼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何京源 2017年10月20日 阅读量: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在羌语中,碉楼被称为“邛笼”,意为美丽、高贵的房子,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的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间,用于御敌、贮存粮食和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往往被称为藏族碉楼。

(四川理县桃坪羌寨 摄影:王铁志)

(图片来自公共网络)

碉楼类型 

  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家碉在羌寨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古时,羌寨还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同时要埋一块铁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碉楼,还要把埋藏的那块铁拿出来锻打一番。直到孩子长到十八岁,碉楼才封顶。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仪式时,将那块锻打了十八年的铁制成锋利的钢刀送给他。在当时,如果谁家没有家碉,那儿子连媳妇都娶不到。可见羌族的建碉风气早已深入人心。

  寨碉通常是一寨之主的指挥碉(也常祭拜祖先用)。阻击碉一般建在寨子的要隘处,起到“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处,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用的,同时也能用于作战。

(图片来自公共网络)

建筑材料

  碉楼通常为石片砌成,平顶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主要建筑材料有石、泥、木、麻等。将麦秸秆、青稞秆和麻秆用刀剁成寸长,按比例与黄泥搅拌成糊状,便可层层错缝粘砌选好的石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碉楼那金字塔式的造型结构决定了它稳如泰山般的坚固,加上精湛的工艺,坚固耐腐的材料,素有“百年碉不倒”之说。即使在冷兵器的年代里,用火炮轰也难以伤它筋骨。一般建一座军事碉楼至少耗时两到三年。

建筑结构

  每座碉楼的门都设在离地面数米高的地方,门前放置一活独木梯,供人上下;一旦抽走独木梯,攻者想要进入碉楼,那可比登天还难。碉门十分矮小,成人也须躬身出入,门板坚实厚重,亦有多道带机关的门闩(木制门锁)。碉内分有若干层,每层都有碉窗(用作近距离作战时投掷巨石打击敌人)和枪眼。居高临下,远可射,近可砸,敌在明,我在暗,以守代攻,游刃有余。

  碉楼屋顶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碉楼之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造型宏伟的寨碉

高耸挺拔的烽火碉 (图片来自公共网络)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综合体现藏、汉、羌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王铁志摄影)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综合体现羌族特色的新式建筑(王铁志摄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