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文字>民族风俗>民族风俗概述 > 详细页面

惠水苗族祭牛活动简述

来源:惠水县人民政府网 2023年03月08日 阅读量:

  摘要:贵州惠水苗族与牛的民间故事传说及祭牛斗牛的文化,表现出一个民族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的朴素情感和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关键词:苗族 牛文化祭牛活动

  一、苗族与牛

  苗族同胞特别器重牛,苗家人长期与牛为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牛文化。由于历史上苗族没有通行的文字,其历史多以传说故事来“记载”。农耕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水牛。民间相传,水牛与老虎是兄弟,水牛是哥哥,老虎是弟弟,这是经过一番殊死斗争得出的结论。原先老虎并不佩服水牛,要水牛称它为大哥,水牛不干,于是,老虎提出,一斗高低,决出昆仲。双方议定,各自准备7天7夜。老虎跑上山,天天用藤条缠绕身体,缠了7天7夜,自以为万无一失了。而水牛则下田洗澡,滚了一身泥,又上岸晒太阳,如此反反复复,结了厚厚的一层干泥巴。决斗时刻到了,水牛叫老虎先下手。老虎张牙舞爪,使劲朝水牛扑去。但任它怎么撕咬,就是咬不进到肉去,只咬掉一点灰。轮到水牛,只见它头一摆,就用锋利的双角,将老虎身上的藤子拨开几道口,差点刺破老虎的肚皮。老虎浑身发抖,不得不甘拜下风,老老实实地拜水牛为大哥。从此以后,老虎见了水牛就下跪,或者干脆避开,躲得远远的。在许多民族心目中,老虎最厉害,可用于避邪。但在苗族村民看来,最能避邪的不是老虎,而是老虎的哥哥水牛。最典型的例子是,用于连结门板的连楹(俗称“打门棰”),着意做成牛角形;腰门的上门斗,也多做成牛角形。苗胞认为,有牛把门,安然无恙。这种文化心态,与汉族贴门神十分相似。不同的是,汉族贴了门神夜间照样关门,而苗族有了牛角形连楹和牛角形门斗,吊脚楼上的大门便是日夜敞开的了。

  苗族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品,蕴藏着丰富的牛文化。苗族服饰中的牛文化,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大胆变形的,有极度简化的。凡此种种,皆因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不同部件而异。有的活龙活现地绘画或刺绣一头牛,而有的则只绘画或刺绣一个牛头,或一对牛角,或几个牛漩。苗族是个格外器重银饰的爱美民族。

  二、惠水苗族的牛文化

  惠水九龙地区苗族属于摆金支系,摆金支系苗族是惠水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支系。苗族村寨无论建于何地,也不管住户多少,大都建有山寨门。寨门是村民迎来送往的公共场所。苗寨有个风俗,每当贵客进入山寨,村民盛装出动,以酒拦路迎接客人。寨门拦路酒,少则三五道,最高礼仪是九道,前面有葫芦酒,有土碗酒,木杯酒等,最后一道必牛角酒。喝“牛角酒”时,客人不能用手接牛角,否则主人乘势一松手,那满满的一牛角酒就全归接杯者了。接者喝不完,无人接牛角,又无处可放,显得很狼狈,着实很有趣。

  苗族对牛的崇拜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山寨里居住着一对夫妇,有一个乖巧的聪明的男孩。农历四月八的一天,小男孩去山上放牛,来到一个山口口里,遇见了一只老虎,老虎把小男孩一口就吃了。水牯牛看见小主人被老虎吃了,于是怒不可遏,拼命的去追赶那只老虎。最后老虎被水牛追到了一块田坎下后,被水牛用角抵死了。老虎死后,水牛用牛角把老虎的肚子划开,救下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小主人。水牛因和老虎搏斗受伤过重,水牛也随之死了。于是,这对夫妻为了报答水牛的救子之恩,决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八举行盛大的节日集会,纪念对他们有恩的水牛。这节日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苗家人把牛当着人类最亲密的和最忠实的伙伴,因为苗族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牛,牛要耕地却只吃草,它的粪便还是肥料,每天还要踩草作粪,几乎时时都在为人劳动奉献,所以苗家人把牛作为了苗家人心里的一种吉祥物,作为一种精神崇拜。它可以给苗家人的生活带来平安和幸福,于是有些爱好养牛的人家,也常把自己饲养的大水牯牛作为自家的“保家牛”,希望牛能给他家带来平安和幸福。

  惠水苗族人民还喜爱斗牛,主要以水牛相斗,数百名牛主牵着慓悍的牯牛分待四周,待对阵双方牛主牵着斗牛绕场一周“踩场”过后,斗牛即由主持人宣布开始,刹时,人群欢声雷动,唢呐喧嚣,鼓乐齐鸣。激战中,难解难分者有之,打翻在地者有之,仓皇败逃者有之。斗牛结束,人们纷纷给胜者披红挂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贺。惠水苗族斗牛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同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

  三、惠水苗族祭牛活动

  由于对牛怀有亲近和敬重之意,惠水苗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系列的祭牛活动,不同的支系在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祭牛仪式,归纳起来主要是生祭和杀祭两种。

  (一)生祭。生祭牛,是指祭活牛,是表达对牛的尊重和崇拜,主要是过年祭、四月八祭和六月六祭三个活动。

  过年祭仪式比较简单,就是在除夕夜和春节早上,在人吃饭前必先喂牛,除夕是表示感谢牛一年以来的辛苦,春节喂牛则表示来年还需要牛的帮忙。

  四月八祭牛主要是感谢牛对人的救命之恩,同时,四月八过后,将是打田栽秧的季节,牛要为人付出很多的劳动,所以,苗族人民在四月八这天要给牛喂上米饭,而人自己只喝稀饭,意思是如果没有牛,人是吃不上饭的,以示对牛的敬重。这一天,惠水苗族主要是朋友聚会,在迎来送往中,客人到主人家时,必须先给主人家的牛喂上嫩草和米饭,以示对主人家牛的尊重,酒席间,大家的话题也是以交流养牛的经验为主。

  六月六祭牛是最隆重的活动,因为农历六月,繁重的生 产劳动基本结束,是在等待秋收的闲暇时节,主题是感谢牛的辛勤劳动为人们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天的祭牛活动一般都是整个寨子或地区联合举行,首先要挑选体形好力气大的牛作为代表,经过筛选定下九头“首牛”,又挑选喂牛喂得好的人家作为人的代表,一般都是老年妇女;为牛“挂红”(戴花),按洗头脚——装扮牛——请牛——喂草——喂糯米饭——唱祭牛经的程序依次完成,期间配击苗族铜鼓和木鼓,吹奏苗族大号和芦笙,气氛神秘,场面庄重。2016年农历六月六节,惠水苗族在九龙山地区举行了盛大的祭牛仪式,来自全县九个支系的苗族同胞和附近群众以及省州苗学会领导等近万人参加了这次祭牛活动,场面气势宏大,气氛在神秘庄重中不乏热烈激情,喜气洋洋。

  (二)杀祭。杀祭就是杀牛祭祀,这个祭祀有陪祭、替祭和慰祭三种。

  陪祭,是在苗族村寨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时,有条件时,买一头牛陪葬,同时表示给老人在阴间也有耕牛可用可伴,这头牛在办酒席前一天宰杀,既可解决酒席菜肴,也可以告慰老人;宰杀过程同样经过洗头脚、喂糯米饭、唱祭牛经等程序,只是唱经的调子低沉悲伤,宰杀的牛皮用来制作苗族木鼓,在历次纷繁的战事中,以牛皮封鼓、以牛角为号,苗族木鼓和芦笙一样,是苗族人民在各种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所以,苗家人把牛皮作为饰物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和激励之意。

  替祭,一般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生病,通过巫仪卜算是祖宗要病人归宗位的,为了延长老人生命,用牛代替病人赴位的方式祭牛,替祭讲究牛的装扮,还要拉牛在寨子里绕行一圈,边走边撒米,像送葬仪式,然后,念七道经砍牛,以“手替手,脚替脚,头替头,皮毛替衣服”的形式代替病人赴死,宰杀祭祀完毕,留下水牛角,当作亡灵看。代表亡灵的水牛角是不能随便触摸,特别是产妇更不能随便接近。但不懂事的孩子可以例外,一旦幼童无意摸了水牛角,大人要马上说“孙孙和他爷爷玩喽”等吉利之言。

  慰祭则比较特殊,大多是有志青年立志外出创业,成功后,回乡砍牛告慰祖宗和护寨的山神树神。用来祭祀的牛要提前买下,在附近的乡场(乡村市场,以天干地支循环)巡游,叫作“踩场”,至少要踩五个“场”,这是一种宣传方式,表示某个寨子的某个人实现了愿望,告慰先祖来了。慰祭虽然也杀牛,但是是一种喜庆,所以场面轻松热烈,大多不醉不归。这种祭牛活动主要盛行于惠水大坝地区的苗族村寨。

  惠水苗族与牛的民间故事传说及祭牛斗牛的文化,表现出一个民族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的朴素情感和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资料来源:惠水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