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文字>民族风俗>丧葬习俗 > 详细页面

思州击鼓唱歌风俗

来源:岑巩县人民政府网 2022年08月29日 阅读量:

  思州击鼓唱歌,是古思州(今岑巩县)境内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遵照自然规律举办丧事的一种风俗。

  汉族举办丧事,号泣悼亡,其声甚哀,丧堂始终笼罩着悲伤、压抑的气氛,而思州土家、侗、仡佬等少数民族则不同,是把白丧事当成红事来办,以欢乐的击鼓说唱为死去的老人治丧。他们出于朴实的认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能强求长生不死,生死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出生就举办“粥米酒”、“满月酒”庆贺,在人生过程中还有生日庆,婚嫁庆、祝寿等等。老人去世,以击鼓唱歌的方式来让其回归,把悲伤、压抑的气氛变成古雅、欢乐、诙谐、风趣为特色的方式来热闹丧堂。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欢欢喜喜庆贺出生,热热闹闹祝老回归,天经地义。这正是思州击鼓唱歌习俗的缘由与高尚风俗。

  古思州今岑巩,汉唐时为“五溪蛮”地,建置较早,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地之一,文明古老。在民间,老人去世,举行击鼓唱歌,当地群众称为唱孝歌,俗名丧堂歌。如今,不仅在民间举办,在城镇居民职工中也如此举办;不仅土家族、侗族,而且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也请歌师来击鼓唱歌热闹丧堂。过去老人死了,是先清道士开路做道场,如今有的人家不再请道士开路,而是请歌师来击鼓唱歌,直到亡者入土为止,这种风俗,在古思州田氏大土司官所辖地大体如此。

  击鼓唱歌热闹丧堂时,孝家不哭泣,人人听歌师唱歌,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热热闹闹。请歌师一般4至6人,也有8至10人不等,组成几个组唱孝歌时,一边击鼓,一边唱歌,很有节奏。还有打口号、打闹台、道白等,歌声优美,随着歌词函意情感,有时欢歌激昂,有时喜笑欢乐,也有悲调哀音,起伏荡漾,有板有眼,感人肺腑。唱歌层次有序,内容丰富多彩。其程序有打口号、打闹台、请歌师、开五门、立楼扎寨、颂亡人、唱历史、贺孝家、送歌师回桃源洞等一系列过程;歌词道白内容有叙述尊老爱幼、夫妻情深、父母恩情、和气为人、社会和谐正气歌、打口号讲笑话、逗人乐趣等等。

  丧葬击鼓唱歌风俗,历史比较悠久。据唐朝张骛 《朝野佥》载:“五溪蛮,父母死……打鼓唱歌”。元代周致中《异域志》 、民国《贵州通志·士民志》及《思州风物志》等都有记载。按思州民间“请歌郎”、“唱来源歌”称:唐太宗(627-649)周皇后死就挂榜文招歌郎来唱歌,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请歌郎”唱词中讲:要请真正的歌郎是田贞、田广、田宝元三兄弟。初考:公元前207年田广为秦汉齐国王子田假、田都的第二氏。(详见《史记·田儋列传》及《史记·项羽本记》 ),也就是中木召西汉夜郎国都田王保夷州的那段时间。思州田氏大士司官家谱《雁门堂记》之《紫荆考略》云:“紫荆故址在京兆临潼兰田村。昔贞、庆、广兄弟三人,累世同居,庭苑有紫荆花一树,繁茂,因广妻不宜于室,分财异居,其树忽裂为三株,寻即枯死,弟感泣,仍同居,不复分财,树仍合,花愈茂,后人因以名堂,以垂子孙取和气致祥,为传家之鉴焉。”如按此推算,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资料来源:岑巩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