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亦称“八音坐弹”,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既有宫廷音乐的宏伟,又有庙堂音乐的庄严,也有民间音乐的柔美,是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
在南北盘江之间的布依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八音”,是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八音”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活动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喜爱。布依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芦等8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从北宋时期流入民族地区迄今己千余年。元明代时期,八音坐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内容。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的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清稗类钞》载)。至此,八音己发展成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八音”,通常有笛子、萧筒(无膜笛)、牛骨(马骨)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早在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在兴义巴结的王姓土司家族中活跃了。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土戏”(布依戏)还吸收了八音曲牌13个,以丰富自己的声腔。
新中国成立后,巴结八音多次参加县、地、省级汇演,均获好评。改革开放后,八音更是走出了国门,获“盘江奇葩”、“东方明珠”、“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声音活化石”等盛誉。1992年7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根据巴结八音改编的《贺喜堂》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民族民间艺术节,引起轰动。
在欧洲精彩亮相之后,八音又以它那悠扬悦耳的曲调和沾满泥土气息的表演,在《民族风情录》、《托起太阳的人》、《朝霞》、《云下的日子》、《绝地逢生》等影视剧中大展风采。中央电视台民族歌舞盛典栏目也曾历时半月播出八音演出实况,让人们再度欣赏天籁之音的绝美。
近年来,兴义市有关部门对八音作了专门挖掘、保护,并制定了一整套抢救、传承、弘扬方案。八音不仅常年在景区为中外观众演出,还获得了“中国国家级风景区民族文艺展演最佳创意奖金牌”、“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铜鼓奖、银瀑奖”、“贵州省杜鹃杯曲艺大赛一等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曲艺类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大赛银奖”等诸多殊荣。
2006年明,布依族八音坐唱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兴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布依八音)之乡”。布依八音,已载人中国民族曲艺史册。
资料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