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研究  > 详细页面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来源:新疆民族宗教网 作者:新疆民族宗教网 2019年06月25日 阅读量:

  哈萨克民族对于民歌的喜爱可谓深入骨髓,民歌甚至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翅膀之一。这颗哈萨克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明珠,在 2011 年成功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族民歌是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沉积与结晶,其中凝聚着哈萨克族民众的集体智慧。它是哈萨克族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哈萨克民族的标志(1)。重视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就是注重对我们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保护。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我们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哈萨克民歌的艺术特质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哈萨克人民能歌善舞,热衷于以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哈萨克族民歌按照表演形式可以分成“奎衣”与“安”两种。前者指的是依靠乐器进行表演,而后者则是歌曲演唱。哈萨克族民歌最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冬不拉。这种乐器有两根弦,多数用四度定弦,用右手指头弹拨发音。冬不拉是木制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尤为适合哈萨克族游牧生活方式的需要。哈萨克族的“奎衣”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短篇独自成曲,也可以将几个相关的曲子串联起来构成一个较长的篇章。在演唱方式上,可以分为歌唱和说唱两种。在过去,哈萨克族民歌经常由歌唱者一边弹奏着冬不拉,一边即兴作词,不仅歌曲的歌词不固定,就连曲调也变化极大,两者都是由演唱者随兴表演,这使其带有较为浓郁的“说唱”色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色歌手在民众中的名气越来越大,其所创作的歌曲也越发受到群众的喜爱,一些有着固定歌词以及演奏旋律的歌曲渐渐流行起来,从而出现了一批专门演唱这些歌曲的“安玖”,也就是现代我们常说的专业歌手。从乐曲风格来看,哈萨克族民歌实际上更倾向于西方的音乐体系,但其中也杂糅着一些传统的中国古典音乐元素。

  二、现阶段加强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

  哈萨克族民歌是哈萨克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凝聚起的文化精髓,体现着哈萨克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哈萨克人乐观向上、勤劳朴实的品格。它是哈萨克人民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加强对哈萨克族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外部的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纷纷涌入我国,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剧烈。西方生活方式对我国年轻一代的影响越来越大,“崇洋媚外”之风日渐盛行,“言必谈西方”成为一些所谓专家的习惯,青年们也以听西方乐曲作为“炫耀”的资本。提升对于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力度与效果,能够引导国民更加科学地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去看待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乃至民主制度的本质,从而完善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最近几年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将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提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试图唤醒民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使群众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知识与动力,寻找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之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有着“哈萨克之翼”美誉的哈萨克民歌,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文化精髓,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解决艺术欣赏日益庸俗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几乎都面临着即将断档的窘境,这种情况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百花齐放”事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实现对哈萨克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既可以坚定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决心和信念,也可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 经验。

  三、哈萨克民歌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哈萨克民歌的一些经典歌曲例如《在那遥远的 地方》等,虽然在20世纪后半期在我国大陆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实际上,很少民众知道这是哈萨克族民歌,造成了民众只知王洛宾,不晓得哈萨克族民歌为何物的现象。到了新世纪之后,随着流行歌 曲越来越占据乐坛的主流,类似于《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歌曲成为了街头巷尾循环播放的“神曲”,以节奏舒缓、旋律悠扬著称的哈萨克民歌更加变得无人问津。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经过深入剖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理念落后

  现阶段,相关的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虽然认识到加强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不断出台一些扶植性的政策来促进该项工作的发展。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哈萨克民族聚居的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在仍旧没有出台一个科学的关于该哈萨克族民歌保护的总体思路,往往是看到别的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然后就匆匆进行调研和开展。例如各级演唱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哈萨克族民歌的特色本应是带有浓郁草原特色的抒情性歌曲,可是在培训班的授课中却摒弃了原汁原味的哈萨克民歌,为了吸引听众而加入 了许多迎合观众的唱法,结果在所谓的“创新”下将哈萨克族民歌变得不伦不类(3)。与此同时,观念上的落后还表现在营销观念的缺失上,缺乏使哈萨克 族民歌走向市场,依靠市场来检验的思维,这使当代的萨克族民歌无法满足群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与艺术品位,渐渐就使听众群体逐渐流失。

  (二) 缺乏创新

  实践证明:缺乏创新的传统文化保护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不能真正起到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甚至会加速该文化的消亡。这种损失对于哈萨克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巨大甚至难以弥补的创伤,对国家和民族将是一种无法估计的损失。现阶段的哈萨克族民歌,可以说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不论是演唱曲调还是新歌创作都很少表现出应有的创新性。甚至有这样一种论调,认为只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哈萨克民歌才是真正的哈萨克“血统”,而现代民族融合条件下产生的那些作品充其量只能算是哈萨克族的流行歌曲。在大多数群众的记忆中,叫得出名字的新疆民歌只有《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寥寥几首,其他歌曲几乎都没有什么知名度。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进行哈萨克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三) 专业人员储备不足

  同新疆地区的其他民族一样,哈萨克族人民也在音乐方面有着叫人羡慕的天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哈萨克族民歌已经成为了我国曲艺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现阶段影响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相关人才的缺失。首先是专业的表演人才短缺。当代社会,各民族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相关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就算是在哈萨克族的传统聚居地,一些中小学校也将普通话作为教学的重点,一些哈萨克族的少年甚至连哈萨克族的文字都认不全,虽然在口语交际方面还比较流利,但是随着日后他们走向大城市,本民族的语言应用机会越来越少,专业的哈萨克族民歌表演人才也因此出现了断档。据统计,现阶段在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学习该族民歌演唱的,超过半数以上都是当地旅游公司选派的非哈萨克族人员,这些人员在学习中虽然能够学到哈萨克族民歌的形式,但是以家庭代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哈萨克族民歌精髓却很难真正领悟,其表演水平也自然提升有限。其次是优秀经营人才短缺,缺乏产业化发展人才的直接后果就是哈萨克族民歌的推广缺乏科学的合理包装,导致该族民歌只能以原始、简单的方式进行表演,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难以引起真正的轰动效应。

  四、提升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的建议

  针对当代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走 访,提出以下几点相对的建议。

  (一) 不断创新工作理念

  要想切实地提升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就一定要积极地创新我们的工作理念。首先政府要加大扶植的力度,将其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思考,相关人员要科学地认识到做好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对哈萨克族本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稳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管理主体,同时还是哈萨克族民歌产业的营销主体,要尽快出台科学的《哈萨克族民歌可持续发展办法》《哈萨克族民歌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并予以坚决执行。其次是要准确定位哈萨克族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发展方向,注重宣传,增强全体哈萨克族民众参与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热爱、珍惜、保存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 促进哈萨克民歌的创新

  抱残守缺不利于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尊重传统、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确保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体制机制,举办陈列展览、论坛、知识讲座等活动。不断激发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有效开放、联结、贯通和整合,促进多元化的和谐发展。在过去,哈萨克族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即兴演唱, 随意性较大。但是随着专业歌手和名曲的出现,以 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歌的内涵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在现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恪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羞于自我宣传的模式已经过时,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打造哈萨克族民歌“名片”是提升保护工作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还要鼓励民间艺人勇于打破“敝帚自珍”的陋习,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地将自己家族沿袭的相关文化珍品与曲艺孤本进行公开,政府在保证其版权利益的前提下向社会推广,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专业的人员将哈萨克族民歌进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改造”。

  (三)大力加强相关的专业人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相关专业人才素质能力所决定的群众认可度成为了实现各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做好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就必须花大力气构建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注重从基础抓起,虽然民族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哈萨克族本族语音及传统也决不能因交融而消亡。要积极培养专业的哈萨克族民歌演唱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哈萨克族民歌的表演事业贡献力量。其次还要采取积极的走出去策略,加强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选派优秀的哈萨克族民歌表演者去参加联谊地区的文化节以及相关的演出活动,借助“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春风,使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 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逐步吸引了国人的眼球,这对于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可谓是一个极佳的契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现阶段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发展的却不尽如人意,不仅管理思想比较落后,相关人才的缺口也相当大。因此,要想使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能够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健康地发展,就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工作方向,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体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参与程度,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增强对其的保护意识,打造科学的人才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哈萨克族民歌保护和传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项目来源: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音乐研究中心招标项目《中亚 地区哈萨克族民歌的形态学研究》,课题编号:XJEDU040912C04。]

  注释:

  (1)孙鸿亮,秦国庆:《浅谈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社 科纵横》2013 年第 4 期。

  (2)史一丰:《非遗视野下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赤 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9 期。

  (3)王治国:《浅谈我国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长春 教育学院学报》2014 年第 16 期。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资料来源:新疆民族宗教网:http://www.xjmzw.gov.cn/mczjjk/xjdt/7171.htm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