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服饰  > 详细页面

别样“土味”牵起广西边城别样回忆

来源:中新网广西 作者:韦晓燕 2021年04月30日 阅读量:

  很多人见过软绵绵的棉花,却不曾想过它是怎么变成棉布的。也许不再有人想起,山旮旯里的棉花地什么时候变荒芜,深夜的纺织声什么时候消失,乡村的晾台上什么时候不再晾晒正染印的土布,嫁女的人家什么时候不再有整村的妇女环绕缝制新被的热闹场景。

牵线。韦晓燕供图

  10月8日,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文化馆请来了熟悉土布制作工艺的民间艺人,全程展示土布制作工艺。穿着土布衣服的民间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她们当中年纪最小的有六十几岁,最大的已达八十三岁。

  老艺人们整理好纺织用的棉线后,开始牵纱。只见她们提着牵线机,绕着树桩来回走动牵线,把线分层套在树桩上。她们根据需要织布的宽度来确定牵纱的层数。牵线完成后,进行再梳理,把每一根线都穿在筘上,最后经过筘的线整齐地裹在裹线筒上。

挑线。韦晓燕供图

  此时,围观人群有人大声说:“这个场面我见过太多了,都是全屯妇女聚在一起做的,大场面呀,最重要的是,做完,午餐有肉吃。”人群爆发出欢乐的笑声,仿佛都见证过那样隆重的大场面。

  据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靖西各乡镇的村屯里,都有会制作土布的艺人。很多女孩子从小学习纺织技艺,家家户户都有纺纱机、织布机。人们白天耕种,晚上纺织,日常生活紧实有序。

缝制新衣。农莉供图

  回忆起以前经常制作土布时的生活,老艺人们说,当年姑娘们出嫁时有自己母亲亲手织的土布棉被、衣服、鞋子做嫁妆,是特别荣耀的事情。现在家里还有很多土布,但都压在箱底,没人再愿穿土布衣服,也没有人再愿盖土布棉被。

  老艺人们的话,有掌握老工艺的自豪感,也隐含无人继承的失落。“其实,土布的衣服透气、吸汗、耐脏、耐磨,还很保暖。”“对对对,家里的土布棉被最厚实。”在展示现场,围观的多数是老年人,有对多年不见的工艺的惊叹,也有逐渐消失的土布的惋惜。

缝制新被。农莉供图

  小时候,奶奶揉好的棉条是最爱的玩具。趁奶奶不在家,我们姐妹几个学着她的样子摇起纺线机,可是怎么也纺不出奶奶那样又细又匀称的纱线;睡梦中,耳畔一直响着“咣当咣当”的织布声,第二天起来,织布机上已经找不见我们捣蛋的痕迹;我们家的自留地里,有一丛丛蓝靛,伯母、婶婆是印染高手,我们喜欢看她们把白白的粗糙的土布一点一点浸入熬好的蓝靛染缸里,喜欢在她们把所有的布块晒在太阳下时穿梭其中捉迷藏,喜欢听她们固色时使劲捶打一整叠布块的声音……

土布工艺制作的背带。农莉供图

  童年的记忆已经渐行渐远,老一辈关于制作土布72道工序的传说,也不再被人想起。年轻一代,不再有人穿土布衣服、盖土布棉被。但土布的制作,是老一辈曾经最温柔的小时光,也是最朴素绵长的信念。那一纹一路、一针一线,是健康、舒适、原生态,也是老一辈的智慧和匠心,是远离浮华的踏实。

作者:韦晓燕

  资料来源:

  中新网广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