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文化人物  > 详细页面

大山深处走出的非遗传承人

来源:人民网云南 作者:杨佳燕 杨秋燕 李惠赟 漾濞县融媒体中心 2021年04月27日 阅读量:

李汝明(左一)正在火塘边教孙子弹”器奔”。杨佳燕摄

  “嘎吃木瓜,瓜咖喱……”伴着动听的“器奔”(傈僳族四弦琴)弹奏声,云南省漾濞县漾江镇湾坡村苦姜坡村民小组的10多名男女老少不约而同一边唱、一边跳,围圈跳起傈僳族打歌,踢、跺、闪、撞的特色舞步刚柔相济,充满活力,场面欢快热闹。

  怀抱“器奔”的打歌领舞人叫李汝明,今年53岁,共产党员,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队长,是大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

  “傈僳族打歌必须有芦笙、竹笛、弦琴伴奏,以对歌的形式展开。而我们村的文艺队通常以弦琴伴奏为主,打歌调和步法有十二种,通常在节庆、婚嫁的时候打跳起来,表达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李汝明的记忆里,父亲李贵生从小就背着他参加各种傈僳族的节庆、婚礼打歌活动,7岁开始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传统傈僳族打歌和“器奔”的弹奏,12岁开始学做“器奔”,13岁时已熟练掌握傈僳族打歌的十二种步法、每首“器奔”弹奏的曲调和“器奔”制作技艺。

  2005年,李汝明在一次外出劳作中发生了意外,不得不卧床休养了8年。2013年伤势稍有好转后,他开始学起傈僳文字、谱曲、写词和编导,重温傈僳族打歌的技艺,并在原有的步法上,将傈僳族弦琴弹奏与踢、跺、闪、撞巧妙结合起来,还把一些傈僳族古歌融入其中,编导出《呣呱呱瓦器器》《火塘情》等代表作品,使得傈僳族打歌更具民族特色,更加丰富多彩。

  县、镇两级文化部门得知后,给予他大力支持,由他牵头组建起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在家里开设了傈僳族打歌传习所,每周一定期进行传习活动。经过不懈努力,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从14人发展到45人,并代表县里参加省州组织的文艺汇演,先后获得过一、二、三等奖及各种荣誉奖10余次。

  “除了在村里开展传习活动外,我还经常义务加入县里的文艺下乡惠民巡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中。” 李汝明介绍,这些年来,他一边坚持参加演出,一边主动参与到打歌传承培训中,带出的学徒已经超过300多人。他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将继续身体力行地把这项技艺发展好、传承下去,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劳动间隙,李汝明(右一)组织乡亲们跳傈僳族打歌。杨佳燕摄

  两年前,漾江镇文化站在村里选址建盖文化活动传习场所,李汝明主动将他家的空地无偿贡献出来。经过两年的打造,一个集舞台、传习室、器材室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建成了,这些天,李汝明一边忙着往室内搬运、摆设器材,一边组织文艺队正全力以赴投入到由他创作的《嘎迟尼》(幸福跟党走)舞蹈排练中。

  “脱贫攻坚以来,我们苦姜坡傈僳族同胞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感党恩,我特意用心编排了一个舞蹈,想把这首舞蹈献礼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李汝明说着,嘴边又唱起歌来。

  “我们要紧密团结起来,听党话,感党恩,永远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傈僳族人民欢乐起来了……” 歌声飘荡在山谷中,回荡在黑惠江畔。

李汝明正在自己动手制作“器奔”。杨佳燕摄

作者:杨佳燕 杨秋燕 李惠赟 漾濞县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

  人民网云南,http://yn.people.com.cn/n2/2021/0303/c372456-34603244-3.html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