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文化人物  > 详细页面

吴水根:打“银”攻坚战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沈闵综 2021年05月08日 阅读量:

  38年来,银匠吴水根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从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开始的。每天吃过早餐,他便坐在桌旁开始小心翼翼地錾刻银饰。

  “这‘哆哆哆’的敲打声,别人听着单调乏味,但我就是觉得好听,听不到还不习惯。”55岁的吴水根笑着说。

吴水根在工作室制作银饰。

  苦心学艺成“品牌”

  吴水根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有名的银匠,施洞吴家银匠第八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83年,吴水根初中毕业后,做银匠的父亲对这个最为聪明的儿子说:“你就跟着我打银饰吧!”

  吴水根自幼喜爱画画,喜欢用泥巴捏各种小动物、银项圈、银手镯。8岁时,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每天都勤练基本功,双手很快起了老茧。

  如今,吴水根的银饰锻制技艺可谓“炉火纯青”。其银饰作品不仅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一次,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展销会上,一位企业老板开出高薪,想留吴水根在山东发展,他婉言拒绝。

  “我在家乡就是一个‘品牌’,我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吴水根语气坚定地说。

  带领徒弟共发展

  在当地,银匠的手艺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这两个惯例都被吴水根打破了——他带出18个徒弟,徒弟出师后又带了不少徒弟。徒弟们凭借着银饰锻制技艺,先后走上脱贫致富路。

  1993年,吴水根开始带徒弟。起初,大家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他认为,银饰文化要发扬光大,就不能保守,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龙长降是吴水根招收的第一个徒弟。初中毕业后,龙长降外出打工,由于学历低,找不到好工作,打工两年基本没挣到多少钱。

  “学一门手艺,或许能更好地养活自己。”龙长降回乡后,拜吴水根为师。两年后,他出师开了一家银饰加工店。经过多年发展,龙长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每逢年节,徒弟们总会来看望吴水根,跟他聊聊家常,说一说近况和打算。

  这些年,吴水根把自己掌握的银饰锻造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他的徒弟吴建平一家曾是贫困户,一家人挤在破旧的木房里,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勤奋学习3年后,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师,年收入15万元。如今,他家新盖了两栋楼房,买了小轿车,在村里率先脱贫致富。

  2008年,吴水根接到了一个30万元的大订单——吴水根成为贵州省旅发大会奖杯的设计者,组委会要求他在两个月内制作出24个奖杯。

  工序复杂、时间紧急,吴水根接下这个任务,花费15天时间制作出一个奖杯样品,顺利通过了组委会审核。

  “两个月内要制作24个奖杯,这可是一个大活!我召集了58个银匠一起干。”吴水根说,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这个大项目。

  “我给大家每天120元的加工费。就算没做满两个月的,也按两个月算,大家都辛苦,多给大家一点。”吴水根说。

  成立公司搞研发

  2010年,吴水根成立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银饰加工和销售。后来,他在施洞镇岗党略村成立了银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苗族银饰加工基地,银饰加工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道路。

  “我希望通过进一步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小康。”吴水根说。

  2017年,吴水根利用台江县民宗委提供的5万元补助资金增添了更多的设备,以便做好做精银饰加工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吴水根研发出200多种银饰产品,广受市场青睐。他多次受邀到海外和省外进行银饰加工现场表演,不仅打开了销售市场,也打响了苗族银饰的知名度。

  在吴水根的带领下,岗党略村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全村现有152户农户抱团从事银饰加工制作,3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岗党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仅2019年,岗党略村银饰加工销售产值就达2400万元,户均增收4万元。

  “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让我们的手工艺品能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吴水根说。

作者:沈闵综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1-02/19/content_17580.htm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