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创新采取筑巢雁归“回引”一批、造血赋能“育强”一批和政策激励“盘活”一批方式,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培育“土专家”,回引“田秀才”,有效激活乡土人才新动能。
筑巢雁归“回引”一批,乡土人才“聚”起来
“有一些长得不太好的小苗要及时剔除,这样后期品质才能有所提升……”丹寨县扬武镇干改村哈密瓜种植基地里,种植能手潘照周正指导群众对瓜苗进行管护。
潘照周几年前一直在海南打工,专门从事哈密瓜种植,掌握育苗、移栽、管护等技术。听说村里成立产业扶贫合作社后,他辞去了异乡高薪工作,返乡参与合作社发展,带动群众把哈密瓜发展成为致富产业。
据介绍,在丹寨县,青年、乡贤回乡村,把新的技术和新的业态带到乡村,正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骨干力量。
“在沿海服装企业打工的经历告诉我,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就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义萍说,发展产业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找到销路,只有让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我们的产品,才能真正让合作社发展壮大。
早些年,张义萍在浙江杭州的服装厂打工,对服装设计有一定了解。村里正筹备开办蜡染合作社,她毅然辞工返乡参与蜡染产业发展。张义萍带着村里的妇女在扬武镇的集镇租了一个小门面开始创业,后来注册成立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村妇女”的模式,直接带动村里46名妇女实现就业。
筑巢雁归促振兴。在丹寨县,像潘照周、张义萍这样返乡创业的种植能手和能工巧匠还有很多。丹寨县在122个村(社区)创办168个实体经济组织,2020年以来引导在外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创业260余人次,带领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1483人。
造血赋能“育强”一批,乡土人才“壮”起来
“摘芽、疏枝,合理控制茎蔓的量和分布……”丹寨县兴仁镇摆泥村的吊瓜基地里,省级科技特派员段如雁正手把手教群众种植吊瓜技术。
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带下,摆泥村的吴小辉成为吊瓜种植能手,并担任村级扶贫产业合作社吊瓜产业专班组组长,带动发展种植吊瓜等产业338亩。
丹寨县依托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把田间地头作为培训课堂,引导科技特派员“手把手”传教,加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培育一批能手。2020年以来,丹寨县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养技能培训426次,培育了种养能手1336人。
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丹寨县挖掘“非遗”资源,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丹寨县建立古法造纸、银饰、蜡染等“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挖掘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5593人,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的“田秀才”“土专家”。
造血赋能闯劲足。丹寨县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整合资源培训农村实用人才7130人次,通过采取造血赋能“育强”一批方式,切实让乡土人才“壮”起来。
政策激励“盘活”一批,乡土人才“兴”起来
“这些年在外打拼虽然小有收获,但我最关注的还是家乡的发展。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出台落地,帮助我圆了创业梦。”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一服装加工车间里,返乡创业者龙明贵说。
龙明贵曾是丹寨县龙泉镇乌尧村的贫困户,为改善生活远赴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多家服装厂打工。了解到丹寨县系列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后,他毅然返乡成立服装加工企业,带动35名群众就近就业。
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者,龙明贵的企业能进驻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据了解,丹寨县创新建立“人才贷”“青扶贷”等创业融资机制,主动帮助解决乡土人才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困难。截至目前,丹寨农商银行累计投放专项贷款资金近3800余万元,覆盖乡土人才186人。
“感谢政府帮助我申请了‘非遗’技能培训资质和培训基地,我相信我们的‘银匠村’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作为黔东南州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名人才”,培训资质和场地曾一直是王国春的揪心事。
得益于丹寨县实施行业“名人才”培养工程,以“银匠村”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在丹寨万达小镇附近成立起来,并与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打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培训基地。据悉,国春银饰公司突出示范带动,采取“一带多”的方式组织开展技艺传承,累计传承带徒335人,校企合作实训学生144人,辐射带动1108人就业,带动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政策激励动力强。丹寨县深入实施行业“名人才”培养工程、“锦绣计划”等,借助万达小镇和产业园区等平台,引导“名工匠”“名绣娘”入驻创业创造,每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通过采取政策激励“盘活”一批方式,切实让乡土人才“兴”起来。
作者:余贵重 谢官梅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