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文字>民族文博>民族文博概述 > 详细页面

让世界遗产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青仁 2022年01月04日 阅读量:

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梯田,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蔺以光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一方水土的人民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中,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创造、享有和传承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文明历史,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相继推动了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取得了积极效果。

  让世界遗产架起文明互鉴桥梁,就要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建立,对推动人类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要充分发挥民众、社会与国家的作用。首先,要培养民众保护、传承和弘扬世界遗产的自觉。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创新传播手段,提升民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与理解。其次,要深化遗产研究,探寻不同社会的文明观、发展观、世界观及其融通潜能。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层累的文明观、发展观与世界观,要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第三,要共享世界遗产保护经验,提升文明互鉴效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政府在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实践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创新保护理念,完善治理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是增进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交融,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多元文明共生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路径的探索、保护经验的共享,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世界遗产为桥梁,加强互鉴交流,才能真正实现文明的延续、发展与繁荣。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作者:张青仁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