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文字>民族文博>民族文博资讯 > 详细页面

专栏|深入推进“两个打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元上都】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2023年07月13日 阅读量:

  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三

  元上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伟大的精神由各民族共同开拓、书写、创造、培育。内蒙古位于祖国北疆,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留存至今的各类遗物、遗迹,均能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文化内涵,尤其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城址极具代表性。

  (一)城市总体结构

  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文明礼制下的城市营建理念和传统都城结构布局,具有中轴对称、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点。从其城市空间结构、功能特征,能看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王城规划建设的理论痕迹。元上都的主体城市结构布局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中国古代都城设计理念完全相符。高大的城墙基址、鳞次栉比的建筑遗迹,以中轴线区划街道、以功能区排列建筑类型,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真实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风格,尤其串联三重城垣的中轴线代表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范式,体现了“择中”“辨方正位”的建设思想,将均衡、对称的都城形制理念得以提炼升华。

  (二)城市建设风格

  在都城建设方面,既突出了中原民族“背山面水”的城市规划,也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居”的生活风貌;在城市空间格局方面,四面关厢的设置将游牧民族的“古列延”居住方式与中原文化的中轴对称“环套城”形式进行了结合;在建筑类型方面,又分为固定式宫殿建筑如大安阁、穆清阁,以及移动式毡帐建筑“昔剌斡耳朵”(即马可波罗所记载的“竹宫”)。此外,黄色琉璃瓦、汉白玉大理石建筑构件的使用,均是中原王朝代表皇权的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及统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凝聚力。元上都在城市面貌、空间格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点。

  (三)城内典型建筑

  位于宫城中心位置的大安阁四面珠帘、峻宇雕墙,是以宋汴京熙春阁为原型改建而成,是召开忽里台选举、举行即位仪式的主要场所。位于宫城北部的穆清阁大殿呈中轴对称、均衡分布,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而殿内绘制的四时景色以及北部的皇家园林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宫城之内,殿阁之旁,骏马驯鹿出没其间。上都城内除了规模恢宏的宫殿建筑外,宗教类建筑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文献记载,大量藏传佛教、汉地佛教、道教、儒学、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建筑分布城内。

  元上都通过中轴对称等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保持了中华主体文化的延续性,再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统一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对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营建规划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都城发展的规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在这里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宗教活动等,为推动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实证材料。

  元上都不仅是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代表性历史遗存,它地处大兴安岭、燕山山脉与草原结合地带,还是连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桥梁与纽带,当时各国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纷至沓来,使这座城市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巨大舞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赞美上都城风土人情的扈从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共同体形成发展史上的见证者和记录者。2012年,元上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标识,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上都遗址航拍图

宫城遗址航拍图

穆清阁出土汉白玉螭首

元上都遗址出土琉璃建筑构件

元上都宫城大安阁基址

元上都遗址出土大理石建筑构件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