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理论  > 详细页面

顺应交往媒介变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程中兴 2021年07月27日 阅读量:

  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依托具体的媒介。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考虑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还要顺应交往媒介的时代变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21.0%。与前些年相比,交往媒介的时代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印刷媒介转向电子媒介,从单向受众媒介转向双向互动媒介,这是新时代媒介之“新”的重要表征。

  交往媒介的时代变革既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因此,必须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服务平台、使用者及网络行业组织等媒介的主体责任。进一步细化信息共享、会商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督办、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协同开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工作。通过媒介行为主体的自我净化与各级网信部门的协同监管,努力把互联网空间建设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

  在交往媒介的时代变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个“认同—媒介—传播”的过程。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作者系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科研项目“交往媒介变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项目号Z202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程中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1-06/15/content_18702.htm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