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贵阳专题>资讯 > 详细页面

高坡苗族芦笙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孟原 2020年04月07日 阅读量:

  芦笙发展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芦笙也是苗族喜爱的乐器,远在唐代,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人们常说,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就会有芦笙和芦笙舞。就连古代进京朝贡者,也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具有历史悠久的苗族芦笙文化,迄今该地的芦笙制作已有300余年。据史书记载及苗学研究的发现,高坡苗族是黔中苗族的部分或一支,并且是开发高坡的先民。高坡苗族芦笙制作主要是在高坡苗族乡的批林村,并流传于贵定、龙里、惠水等地苗族村寨。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村 姜基海摄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高坡,有六个非常勤劳的苗族弟兄。大哥是个瘸子,只能在家抄持家务,五个弟弟上坡去干活。大哥为了在吃饭的时候把弟弟们叫回来,就砍了六根竹管,每人一根,到吃饭的时候他一吹,坡上的弟弟们听到就知道是回家吃饭的时候了。为了让竹管的声音更响亮,大哥就在竹管上装上了簧片。大哥是个很聪明的人,无意中他将六根竹管插在葫芦上,一吹,不仅声响很大,而且还非常的好听。于是,这里的人们都跟着他学做这种可以发出动听声响的东西,并且作为当地苗族的一种和舞而悦的乐器,渐渐在高坡苗族地区流传。从此,高坡人也都一直按照瘸子大哥那样,制作他们的芦笙。

  苗族芦笙分为传统和改良芦笙,目前高坡使用的是传统的六孔芦笙,高坡芦笙的特点表现在芦笙的结构、制作、规格、音调、词曲、表演场合等六个方面。

  结构:芦笙斗下半部分为方形,上半部分由方形逐步变为圆形,制作工艺是先用杉木对破后挖空合成,用花果树皮作箍。

  制作:芦笙管用当地称芦笙竹的竹子制作而成,管的两端直通(有的地区芦笙是上通下不通),按孔为方形(有的地区为圆形),簧片制作与其他地区芦笙一样;共六组合,用花果树皮作两道箍。

  规格:芦笙的规格用四指宽量最短(调六管),每四指宽或加两指为一个规格,常用的规格以三个四指起到七个四指半,用当地民间的度量衡称为:“三把”、“三把半”、“四把”、“四把半”、“五把”、“五把半”、“六把”、“六把半”、“七把”、“七把半”。

高坡芦笙成品 姜基海 摄

  仪式活动: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多以坡会的名称命名(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禁忌和规矩。苗族小伙子吹芦笙,忌讳边吹边向寨里走,只能边吹边向寨外走。吹芦笙时只能吹一对芦笙,忌讳两对以上同时吹,因为只有办丧事的时候才吹两对以上的芦笙。

  芦笙乐舞是苗族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广泛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聚居区。其中以贵州苗族芦笙乐舞最为活跃。高坡苗族乡是贵阳市苗族最多的一个聚居区。苗族芦笙乐舞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发展的一种风格独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与贵州其他地区的苗族芦笙乐舞相比,高坡苗族芦笙乐舞却是别具一格。

高坡芦笙成品 温淑琪 摄

  芦笙词曲:高坡的芦笙词主要以口述词代代传承,芦笙词(曲)分为“怀念曲(仅一曲)”、“喜曲”、“吊丧曲(仅一曲)”,据王永贵老师介绍原来三百六十天每天有一曲,到现在仅传承七十二曲或最多一百二十曲。在吹奏和舞步方面内容相同,但技巧方面各个村寨略有差异。在曲的排列上“怀念曲”为第一曲,吹奏第一曲时必须站着吹,每开始吹,必须先吹第一曲,否则会被人取笑不懂规矩。从这点看来,“怀念曲”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地域特殊性。高坡芦笙以苗语腔调为主旋律,不懂苗语腔调的人无法自然跟随芦笙的曲调起舞。“吊丧曲”必须在丧事活动才能吹,它的舞姿比较特别,以跪拜亡者的姿态为主。

  表演场合:高坡的芦笙主要用于“丧事”、“春节跳洞”、“敲榜朗(杀牛祭父)”、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在绣花坡玩(主要在云顶片)、“射背牌”、“跳园(已经失传)”、“春节期间青年男女互相邀请”、“自娱自乐(通常在其他节日期间,没有女性伴舞)”。

丧葬习俗 姜基海 摄

  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的表现形式,从情绪表现可分为悲调和喜调。悲调即悲伤曲,在丧事时,灵堂上得挂一把大芦笙,在“闹丧”的时候人们以吹奏芦笙曲的方式来“讲述”逝者的生平,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及美好祝愿。喜调即欢喜调,旋律有的欢快活泼,有的舒缓柔美,所表达的内容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容形式可分为祭祀性芦笙和娱乐性芦笙。祭祀性芦笙乐舞,主要在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期间的祭祖“跳洞”活动中进行,四面八方的村寨的苗族同胞自发的穿着盛装,男子手拿芦笙,女子跟随男芦笙手围圈而舞。娱乐性芦笙乐舞,主要在每年春节或者农闲时,青年男女以芦笙会友,通宵达旦歌舞娱乐。

  编辑整理:孟原

  参考资料:《守望乡土记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录》,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2019年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