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站
  • 登 录

    * 帐号或密码错误

    忘记密码?
    |注 册|网站地图

    中华民族

    • 概况
    • 吉祥图案

      民族地区

      • 概况
      • 发展成就
      • 重大经济文化活动
      • 自然景区
      • 人文景观
      • 特色产品

      民族经济

      • 概况
      • 民族经济政策
      • 特需用品
      • 民族风情旅游

      民族语言文字

      • 概况
      • 民族语文使用情况
      • 语言文字机构、专家、著作
      • 民族语文政策
      • 民族文字欣赏

      民族历史

      • 概况
      • 民族历史简介
      • 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
      • 研究机构、专家与著作
      • 古代民族关系

      民族服饰

      • 概况
      • 民族服饰简介
      • 民族服饰工艺
      • 研究成果

      民族饮食

      • 概况
      • 民族特色菜系
      • 风味食品
      • 养生美食
      • 民族餐饮文化

      民族建筑

      • 概况
      • 特色建筑
      • 建筑工艺
      • 建筑文化

      民族风俗

      • 概况
      • 人生礼仪
      • 交往礼仪
      • 家庭习俗
      • 禁忌习俗
      • 研究成果

      民族节日

      • 概况
      • 传统节日

      民族文学

      • 概况
      • 民间文学
      • 作家文学
      • 作品推介
      • 民族文学刊物

      民族艺术

      • 概况
      • 民族音乐
      • 民族器乐
      • 民族舞蹈
      • 民族美术
      • 民族戏剧
      • 民族艺术家
      • 艺术团体

      民族工艺

      • 概况
      • 民族工艺品

      民族教育

      • 概况
      • 理论与政策
      • 民族文化传承
      • 机构与成果

      民族科技

      • 概况
      • 科技贡献

      民族传媒

      • 概况
      • 民族出版机构
      • 民族传媒
      • 民族影视作品
      • 报刊杂志
    • 民族歌舞
      • ·天籁之声
      • ·民族音乐家
      • ·民族舞蹈家
      • ·民族器乐
      • ·热门单曲
      • ·文艺演出
      • ·资讯
      • ·民族艺术院团
      • ·歌舞乐合辑
      • ·粉丝推送
    • 特色村寨
      • ·公众推荐
      • ·大美村寨
      • ·村寨风情
      • ·村寨设计
      • ·特刊
      • ·他山之石
      • ·政策法规名录
      • ·民族建筑
    • 民族医药
      • ·资讯
      • ·政策法规名录
    • 民族文博
      • ·博物馆巡游
      • ·镇馆之宝
      • ·文物欣赏
      • ·专题展览
      • ·文博动态
      • ·文博知事
    • 民族体育
      • ·传统体育运动会
      •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民族体育文化
      • ·最酷运动
      • ·民间体育传说
      • ·传统体育活动
      • ·民族体育欣赏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成品
      • ·传承人
      • ·政策文献
    您的位置: 首页>特色村寨>大美村寨>省份>详细页

      海南保亭槟榔谷


      编辑整理:王飞

      级别:

      浏览量:

      关注度:1000

      简介:

      海南保亭槟榔谷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地处北纬18°,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坐落在万余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槟榔林海,并置身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亚龙湾海岸26公里,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

      槟榔谷夜色美

      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船形屋有高脚船形屋与矮脚(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外形像船篷,呈拱形。船形屋的建筑特点是,平面呈纵长方形,两端山墙设入口,屋盖一般是半圆拱形,房屋的轮廓像是一条倒扣的帆船。这类房屋不设窗户,只从两端开门,前面有一个阳台,置一个楼梯供上下,进门后整个“船”身分为三节,像三个舱,各有小门相通,第一节是“厅”,设有阁楼,存放粮食与杂物、家什等;第二节是卧室,除了放床以外,还放火灶,作为蒸酒或烤火之用;第三节面积最小,开一个后门,是每天舂米和放置生产工具、鸡窝的地方。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保亭特色美食以本地土生土长的物产资源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就可作出不同味道的菜品。保亭的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有20多种,如树籽菜、雷公笋、白菜花、雷公根、革命菜、车前草、四棱豆、野通心菜等。传统的民族美食如三色饭、五色粽、竹筒饭和山兰米酒都是利用植物精华的提取来加工制作而成。即美味又融合了大自然的气息,健康绿色的美食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相偎相存的和谐关系。保亭的农家菜也很有名,五条腿的猪、不回家的牛、会上树的鸡和会冲浪的鱼等等,名字有趣,入口美味。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制作树皮布的历史悠久,树皮布是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向有纺布发展的历史见证。据考古学家研究,海南岛树皮布的历史约有4000年。延续了数千年的树皮布,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尽管树皮布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可是黎族人民却不能忘记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如今在哈方言、润方言黎族中,有些家庭将制作树皮布的技艺代代相传,他们的子孙仍能识别制作树皮布的树种,并能掌握制作树皮布的技术,这对研究黎族早期无纺布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整个海南省掌握树皮布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不足5人。

      黎族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树皮布的民族之一。早在宋代就有史书记载黎族制作树皮布。北宋乐史《太平寰寰宇记》卷一六九“琼州”条云:“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语难辨其言,不知礼法,须以威服,号曰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清张庆长《黎岐纪闻》进一步阐明:“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树皮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选树木、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等步骤制成的一种无纺布料。加工好的树皮布经裁剪、缝制可以做成被子、帽子上衣、帽子等。

      据了解,制作树皮布的树种有厚皮树、黄九树、构树(学名为楮树)、见血封喉(又称箭毒木)等,以见血封喉的树皮加工出来的树皮布质地最好。制作树皮布的步骤是:第一步:扒树皮。首先制作能够敲打和剥离树皮的工具、选取树干笔直、不长节、木质较为坚硬的树木,砍成长40厘米、直径为5厘米的两根木棍。一根用刀把一头削细,用于敲打树皮;另一跟把一头削成木楔状,用于剥离树皮。根据需要制作的物件大小,扯一根藤,量一下树干上方和下方之间的长度,再用钩刀在树的上、下方各砍一道记号,然后用木棍在记号的范围内敲打树皮,使其蓬松,与树干分离。在敲打的过程中,有经验者通过聆听木棍敲打在树干上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出哪里还没有敲打够,于是继续敲打该处,直到感觉整个树皮已经与树干完全分离,这时才用钩刀在上、下方作记号的地方把树皮砍一圈,中间用刀竖着划一道口子,再用特制的木楔棍一点一点地撬树皮,将树皮进行片状剥离。第二步:休整。将剥离下来的整块树皮压平,除掉表皮,削掉节疤,拍打树皮纤维,使其松动。第三步:漂洗。在水中进行搓洗拍打,脱去树胶,保留软状的树皮纤维。第五步:晒干。将脱胶后洗净(含有大量水分)的树皮纤维晾干。第六步:拍打。把晒干的树皮纤维拍打整平,使树皮纤维分布均匀,呈片状,于是制成树皮布。最后将树皮布裁剪、缝缀。缝制树皮衣的工序是:先把软状的单层树皮布折成双层,按人体结构的大小裁剪出领口、袖口,再用自制的麻线缝缀成衣物。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妇女的织锦技艺存续了3000年,堪称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族织锦主要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黎族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熏染工艺合并而成,黎锦是纺染织绣技艺的典型代表。

      脚踏纺车-纺

      “纺”是把野生棉花或木棉花用绞棉机去除棉籽后捻成线,缠绕到手捻纺轮车上,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

      “染”是指纱线染色,包括美孚方言妇女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色彩斑斓的筒裙图案。

      “织”是指使用踞腰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先手工挂经,绑住藤或树皮布腰带,用脚踩织机的经线木棍,席地而坐织布。织花是用黑色或蓝黑色做底线(经线),根据图案需要,将各种染色的线搭配,拉经线、投纬线(彩色线),用木刀打紧纬线,织出各种花纹图案。

      腰机-织

      “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绣制出各种图案,或者在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进行补绣,提高图案的效果。黎族织锦的主体图案一般都是刺绣的,主体图案中的若干局部都要靠刺绣来完成。

      单面绣-绣

      织锦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以润方言妇女上衣的双面刺绣最为著名。双面刺绣是白沙黎族群众特有的传统刺绣艺术,靠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传承下来,有独特的图案和工艺,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双面绣-绣

      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黎族表现自我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影响,懂得黎族传统纺织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想学的人也越来越少,使传承了数千年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面临消失的危险。

      2006年5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嬉水节"源于保亭七仙岭一带美丽的传说。嬉水节是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盛大的民间传统节庆,是由黎苗民间祭水习俗发展起来的节庆活动。

      保亭七仙岭由七座陡峭的山峰组成,是传说中七位仙女下凡的地方。七仙女下凡到保亭后,和这里的黎苗族人民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并且教会了黎族人民各种生产生活方式。黎苗族人民为了报答七仙女,每年的七夕都要在七仙女沐浴过的地方,也就是温泉那里,举行大型嬉水狂欢。届时无论男女老少,不论相识与否,都纷纷拿起各式各样的水盆或各种水枪,欢快地相互泼水嬉戏,传递祝福。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甚至打起激烈的"水仗",全身湿透,乐在其中。

      嬉水节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三亚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柴舞

      传承久远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如同一部活的史书,真实地再现着古时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海南岛制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有陶片,在文献中也有记载,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云:“以土为釜,瓠匏为器……”如今海南岛昌化江畔石碌镇大坡地区仍保留着新石器时期采用泥石条盘筑法的原始制陶技艺,使用的工具仍是木杵、木臼、木拍、木刮、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等。工艺流程是:选取黏性泥土,晒干后捣细成粉,拌成泥团,铺成薄饼状做器皿底,再把泥团揉成泥条,将泥条盘筑成陶坯,然后以木拍沾水拍打器皿外壁,使泥坯达到所需的器皿标准,晾晒陶器,等干透后,择日堆柴露天烧陶。在烧制2个多小时后,为了增加陶器的硬度,她们还将山丝树的树皮捣烂后浸泡成汁液,然后用树枝蘸汁液,涂抹在刚烧好的陶器上,用山丝树的汁液涂抹后的陶器会变得坚硬,陶器便制作成功。

      原始制陶技艺

      海南槟榔谷兰花客栈地处北纬18°,坐落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槟榔谷景区内,是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中,首个以“浪漫雨林兰花,养生田野黎家”为主题的观光休闲度假型客栈。兰花客栈出自于最富盛名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传统船型屋技艺及海南苗族吊脚楼融为一体的民俗度假型客栈。伫立在清风飘扬兰花阁楼木屋,远眺青山连绵下田野黎家,两者遥相呼应,尽显热带雨林养生文化与非凡的民俗文化品味,雨林景观与田园风光一览无遗!

      槟榔谷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作为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槟榔谷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十大最佳电影拍摄取景基地,分别获国务院、文化部、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等多项国家荣誉。

      参考资料:

        注:图文引自胡亚玲《海南黎村苗寨》

        图文引自槟榔谷官网

      数据统计

      浏览量:

      粉丝数:102

      村寨等级:

      创建时间:2017年11月03日

        公众推荐

        • 红岩村

        • 东光村

        • 海南保亭槟榔谷

        • 四川汶川木上羌寨...
          村寨风情

          • 特克斯,我的故地

          • 拉祜族新米节的来...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联盟| 友情链接中国政府网中国民委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网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
          大街49号院民族文化宫
          邮编(POSTCODE):100000
          www.mzzy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5996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0124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0131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0-0057
          copyright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



          COPYRIGHT@2016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