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站
  • 登 录

    * 帐号或密码错误

    忘记密码?
    |注 册|网站地图

    中华民族

    • 概况
    • 吉祥图案

      民族地区

      • 概况
      • 发展成就
      • 重大经济文化活动
      • 自然景区
      • 人文景观
      • 特色产品

      民族经济

      • 概况
      • 民族经济政策
      • 特需用品
      • 民族风情旅游

      民族语言文字

      • 概况
      • 民族语文使用情况
      • 语言文字机构、专家、著作
      • 民族语文政策
      • 民族文字欣赏

      民族历史

      • 概况
      • 民族历史简介
      • 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
      • 研究机构、专家与著作
      • 古代民族关系

      民族服饰

      • 概况
      • 民族服饰简介
      • 民族服饰工艺
      • 研究成果

      民族饮食

      • 概况
      • 民族特色菜系
      • 风味食品
      • 养生美食
      • 民族餐饮文化

      民族建筑

      • 概况
      • 特色建筑
      • 建筑工艺
      • 建筑文化

      民族风俗

      • 概况
      • 人生礼仪
      • 交往礼仪
      • 家庭习俗
      • 禁忌习俗
      • 研究成果

      民族节日

      • 概况
      • 传统节日

      民族文学

      • 概况
      • 民间文学
      • 作家文学
      • 作品推介
      • 民族文学刊物

      民族艺术

      • 概况
      • 民族音乐
      • 民族器乐
      • 民族舞蹈
      • 民族美术
      • 民族戏剧
      • 民族艺术家
      • 艺术团体

      民族工艺

      • 概况
      • 民族工艺品

      民族教育

      • 概况
      • 理论与政策
      • 民族文化传承
      • 机构与成果

      民族科技

      • 概况
      • 科技贡献

      民族传媒

      • 概况
      • 民族出版机构
      • 民族传媒
      • 民族影视作品
      • 报刊杂志
    • 民族歌舞
      • ·天籁之声
      • ·民族音乐家
      • ·民族舞蹈家
      • ·民族器乐
      • ·热门单曲
      • ·文艺演出
      • ·资讯
      • ·民族艺术院团
      • ·歌舞乐合辑
      • ·粉丝推送
    • 特色村寨
      • ·公众推荐
      • ·大美村寨
      • ·村寨风情
      • ·村寨设计
      • ·特刊
      • ·他山之石
      • ·政策法规名录
      • ·民族建筑
    • 民族医药
      • ·资讯
      • ·政策法规名录
    • 民族文博
      • ·博物馆巡游
      • ·镇馆之宝
      • ·文物欣赏
      • ·专题展览
      • ·文博动态
      • ·文博知事
    • 民族体育
      • ·传统体育运动会
      •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民族体育文化
      • ·最酷运动
      • ·民间体育传说
      • ·传统体育活动
      • ·民族体育欣赏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成品
      • ·传承人
      • ·政策文献
    您的位置: 首页>特色村寨>大美村寨>省份>详细页

      赫图阿拉村


      编辑整理:王韵茹

      级别:

      浏览量:

      关注度:1000

      简介:

      赫图阿拉村

      永陵镇赫图阿拉村隶属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该村地处长白山系边缘,龙岗山南脉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近国道202线,交通便利。村庄环抱国家AAAA级景区赫图阿拉城,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森林覆盖率答73%,清澈的苏子河水自东向西穿流而过,辗转流淌汇入浑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满族人民。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绿树成荫,山清水秀,还有着深厚的满族历史文化底蕴。

      赫图阿拉故城(王铁志摄影)

      历史沿革

      赫图阿拉,满语,汉译为横冈,即平顶山岗。这里是满族第一国都,也是努尔哈赤出生、起兵以及建立后金政权的地方。作为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在研究清前史、艺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城是清代关外三京之首,被御封为“启运之地”,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此久负盛名,而赫图阿拉村更是满族文化的缩影与传承,被称作“中华满族第一村”。

      赫图阿拉,战国属燕。秦属辽东郡。西汉属玄菟郡。东汉至晋,先为公孙度地盘,后为慕容廆所居。南北朝陷于高句丽,唐灭高句丽,复归内化,为唐安东都护府所辖,中宗时归渤海国。金属属东京路。元为沈阳路。明置建州卫。

      明正统五年(1440),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与叔父凡察迁此居住,至明万历十年(1582),是建州卫所在地。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袭建州卫都指挥使以来,成为建州卫政治中心。

      明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迁往佛阿拉城,赫图阿拉成为其族人居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复迁此居住,始筑内城,两年后又筑外城环之。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于“城东阜上建佛寺、玉皇庙、十王殿共七大庙,三年乃成”。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此“黄衣称朕”,建立后金政权,赫图阿拉成为后金第一都城。

      后金天命七年(1622)迁都辽阳城。

      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尊称为“天眷兴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兴京城守尉衙门,在内城东。

      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兴京理事通判衙门,在关帝庙西。

      清光绪三年(1877),兴京抚民府由赫图阿拉故城迁往新宾堡。将城守卫衙门改为协领衙门,管理八旗事务。

      1877年至1998年,历经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为新宾县永陵镇辖区,老城村民居住地。

      特色景点

      在村里,努尔哈赤的故居现在是一处旅游景点。四合院,院落外面有一盘石碾子,院落有草房和瓦房,院子里有猪圈、马圈、粮仓等,房子是“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出在地面上”。院落的东南角,立着一根索伦杆。相传,努尔哈赤当年遭到明兵追杀,眼看被追上,从远处飞来一大群乌鸦,追兵赶到时只看到一片黑压压的乌鸦呱呱乱叫,没有发现人的踪影,努尔哈赤逃过了生死劫。为了纪念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设堂子祭神,立杆祭天……祭祀乌鸦神现在还是满族人家重要的祭祀活动。

      努尔哈赤出生地(王铁志摄影)

      索伦杆(王铁志摄影)

      村里,400多年树龄的老榆树依然茂盛,远望有许多鸟巢状的东西。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那是一种植物,叫冬青,只有百年以上的榆树才会有冬青。而神榆百巢也成了赫图阿拉八景之一。

      赫图阿拉村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在保护满族传统民居,弘扬满族优秀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满族风情旅游,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风民俗

      冬日的赫图阿拉村宁静祥和,几只小鸟安静地落在荷花状的房脊上。荷花代表寿,满族的房脊荷花图案很多。房脊的造型还有乌鸦嘴状的,是因为满族崇拜乌鸦,这也是衔福的意思。一般的房屋有五条房脊,代表着传代同堂,人丁兴旺。 花墙状的院墙上,雕刻着荷花瓣和钱币花样。花墙构造起着透风作用,利于院里菜的生长。而墙上雕刻的荷花和钱币图案,则寓意招财进宝、富贵吉祥。

      满族室内陈设和摇篮(王铁志摄影)

      村里还有着满族最正宗的八碟八碗。满族饭菜以炖菜为主,八碟八碗的特点是煎炒烹炸骨头炖。早期菜品固定,后来随着生活的逐渐提高,菜品也在不断变化。村民张寿昌八碟八碗的手艺远近闻名,一些人慕名来品尝。“满族人最大的特点是好客,用八碟八碗招待客人表现了满族人的热情。 ”。

      满族八碟八碗(图片源自网络)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年正月,赫图阿拉的村民都要组织秧歌会,自娱自乐。欢快的鼓点声和村民们欢乐的笑声交融在一起,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无限生机。赫图阿拉村的满族秧歌,民间俗称“鞑子秧歌”,它是满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并在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具有火爆、矫健、粗犷、热烈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

      改造的特色民居(王铁志摄影)

      农家院(图片源自民族宗教网)

      赫图阿拉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环抱着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赫图阿拉城,不仅村容村貌美,其特色产业也非常突出,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发展,这些年都跃上了新台阶,可说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农村。赫图阿拉村有多家农家乐饭庄,农家游年平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直接带动经济增长300余万元。村落里,写有“阿克达春客栈”、“额勒赫客栈”、“额腾伊客栈”的门前,停着外地车牌的私家车。它们是一个个农家院,据说旺季的时候,游客络绎不绝。

      数据统计

      浏览量:

      粉丝数:102

      村寨等级:

      创建时间:2017年10月18日

        公众推荐

        • 红岩村

        • 东光村

        • 海南保亭槟榔谷

        • 四川汶川木上羌寨...
          村寨风情

          • 特克斯,我的故地

          • 拉祜族新米节的来...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联盟| 友情链接中国政府网中国民委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网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
          大街49号院民族文化宫
          邮编(POSTCODE):100000
          www.mzzy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5996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0124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0131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0-0057
          copyright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



          COPYRIGHT@2016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